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裴长洪: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仍然较高

2013年01月28日 09: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8日讯  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2012-2013)”26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会议旨在研究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为正确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裴长洪出席以“抓住机遇”为主题的分论坛并参与讨论,他指出,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仍然是比较高的,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以下是裴长洪发言的文字实录:

    我先简要讲一个概念,经济增长有潜在的经济增长,还有实际的经济增长。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应该说在未来十年内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比较高的,我个人看有7%—8%,冒说一句,潜在的经济增长是在7.5%左右。但实际的经济增长有时候会被动于潜在增长,那就是国家要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有时候做一些调控,多数情况下实际的经济增长是高于潜在增长,根据经济社会实际需要做一些调整。潜在的增长率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学分析过程,这个场合是没法解读的。我的一个观点,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仍然是比较高的,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潜在经济增长率为什么会高?因为我们内需有很大的潜力。内需的很大潜力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一味地增加投资规模或者是一味地增加消费数量,这也不完全是。

    当然,数量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内需的内部仍然有结构的问题,比如说投资,为什么说投资还有增长的空间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投资60%以上是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和国有部门的投资实际上不到40%。怎么发挥好民间投资的作用,因为民间投资肯定要有回报,要讲究质量、讲究效益。解决好民间投资增长的问题,也就是使我们的投资结构、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这就是我们的机遇。

    另外,从我们的消费来看,按最终消费型角度来讲,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商品消费,另一部分是服务消费。通常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商品消费的数字。比如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这是商品消费。就目前中国的消费结构看,商品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比重比较大,占到60%—65%左右。这个结构和发达国家相比正好相反,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服务消费的比重是超过50%,甚至达到60%。

    我们在消费结构当中,除了可以继续提高商品消费的数量,还可以通过结构的改变来增加我们消费的动力,培育一批对消费拉动力比较大的增长点。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结构的改变,都需要反映在将来城镇化推进当中,大家都认识到城镇化是内需很大的潜力,但是城镇化的投资与消费,一定要解决好结构问题,才能够真正转化为内生的动力。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经过改革才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郭彩萍)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