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视说新育》栏目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6日讯 美国《纽约时报》于6月22日发表了一篇文章,质疑中国发电量数据被地方官员所篡改,以掩盖中国经济快速放缓的事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发电量的统计数据是否有假?发电量能否被看作判断中国经济形势的一个黄金指标?《纽约时报》发表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做客中国经济网《视说新育》节目,针对此话题做了分析和点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中国经济网王泽彪/摄
嘉宾梅新育做客中国经济网演播室现场 中国经济网王泽彪/摄
官方数据:统计误差均属正常
梅新育指出,中国政府所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生产及进出口财政等数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目前中国经济活动的全貌。其中,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等数据易于统计,会更为准确。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广袤,人口众多,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飞快,变化显著,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这些客观上的原因导致了GDP等数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差,而并非官方刻意捏造得出。
三大指标:难于判断经济全貌
梅新育认为,对于一些业内人士所提出的观察中国最需要关注的三个指标,即电力消耗、铁路运输量及银行放贷额的数据,是比较客观的,很难造假,但并不能反映中国经济活动的全貌。任何的经济增长,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变动,这就导致国家经济的扩张和收缩无法按照等比例放大或缩小,因此无法通过这三个指标来判断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长状况,而仅能当作短期中的补充指标来参考。
地方政府:无权也无需改数据
梅新育指出,从地方政府的层面上来讲,首先,地方官员没有权力令国内的五大电力集团帮其修改统计数据;其次,若地方上盲目夸大当地发电量,意味着发电厂要多交巨额税款,而企业所得税中的75%归属中央财政,仅有25%归地方财政,这对于地方上的发展恰恰是适得其反的举动。此外,在中国经济从“保增长”转变到“稳增长”的当前形势下,地方上若想获得更多扩大投资、项目审批的机会,只能“自鄙”形势,而断无可能对本地经济夸大其词。
电力公司:夸大电量吹牛需上税
同理,五大电力公司和国家电网也无需对发电量数据集进行篡改。同地方一样,夸大发电量和电力消耗量,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只可能是营业收入增加,从而多交一笔巨额税费,与之伴随的还有面临法律制裁的巨大风险。因此梅新育认为,无论是针对地方政府或者是电力公司,外媒质疑中国官方修改发电量数据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项庄舞剑:外媒意在唱空中国
梅新育指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各大新兴市场和经济体,例如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都出现了宏观经济的巨大波动,经历了严重的资本外逃、货币汇率的大幅度贬值、经济增长急剧滑坡等问题,失去了大部分的国际市场融资渠道。种种形势表明,近两年将有可能成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近十年中经济相对地位上升趋势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在当前的形势下,根据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新兴市场中频发的经济动荡有很大可能性危及中国,在全世界的目光中,看空中国的声浪一潮高过一潮,《纽约时报》的文章正是诞生于这样的世界市场普遍看空中国的大背景之中。梅新育认为,对于外媒的这种态度,中国应进行适时的反驳,以达到抵御外部言论冲击,维护当前中国经济稳定性的目的。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刘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