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视说新育》专题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8日讯(记者刘潇潇)5月13日,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经过了十年漫长的准备期,中、日、韩领导人终于就年内启动三边自由贸易谈判达成了一致意见,并正式签署中日韩投资协定,亚洲将有望出现一个能够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匹敌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此次谈判的前景如何?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之路是否能一帆风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做客本网《视说新育》节目,针对此话题做了分析和点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中国经济网王泽彪/摄
嘉宾梅新育做客中国经济网演播室现场 中国经济网王泽彪/摄
谈判日程不定 政治因素主导
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就年内启动三边自由贸易谈判对三方来讲都是利好消息。自贸区机制的建成将有望通过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来降低区域内在政治历史等各方面的矛盾冲突的力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日韩三国带来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利益。然而,虽然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13日的会谈中就启动谈判达成了一致,却并没有确定具体的谈判日程。
对此,梅新育博士认为,第一,国际谈判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导致中日韩三方仍需就谈判内容、谈判日期和大量技术性的细节进行详细的磋商和讨论,之后才能确定具体日程;第二,由于三国都存在经济层面的利害冲突、政治层面的矛盾和国内的一些变动,谈判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日本和韩国的政治制度和总统(首相内阁)选举制度对其国内的政策连续性有很强的影响,政府领导层的政治决断力也同样会影响到谈判结果。
谈判内容繁多 需长时期磋商
梅新育指出,一般国家之间的贸易谈判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人员流动等方面。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在自由化、便利化方面的标准和情况都不尽相同。例如,在货物贸易零关税的问题上,就需要对只有原产地在区域内的商品才能施行零关税的条款有所了解;在原产地规则的问题上,就需要选择一个普遍适用于中日韩三个国家的原产地判断标准。三国的自由贸易谈判所涉及的内容之庞杂,细节之冗繁,只有经过三方之间长期耐心的交流和磋商才能够完成。
经贸往来促进谈判进程 领土争端应持求同存异
梅新育认为,中日韩三国现今已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外商投资占比不断增大,自贸区机制谈判的开展正是建立在这些大规模经贸往来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三国建立自贸区的有利条件之一。其次,三国区域内的稳定发展和对外经贸,对提升整个东北亚区域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第三,三国在东亚区域的金融合作中也已取得了较大发展,这将促进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扩大。此外,三国间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和底蕴也为自贸区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于自贸区建立的不利条件,梅新育指出,日韩和美国之间的微妙关系可能会影响谈判进程。日本和韩国领土上至今仍驻扎着大批美国军队,对外防务多由美军负责,对外政策的决策也需经由美国同意才能最终决定,这些都是建立自贸区所要面临的挑战。另外,对于中日和日韩间存在领土纠纷的问题,梅新育认为,三国在谈判中应当秉持求同存异的观点。
聚焦主导权之争 前景对民众利好
梅新育认为,自贸区谈判的酝酿期十年磨一剑,从此可预见谈判过程也将花费较长时间。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谈判的顺利进展相比,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前途不明朗的问题主要在于三国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经济政治方面的矛盾。除此之外,中日韩三国对于自贸区核心主导地位的争夺也将使得谈判波折不断。
在自贸区建立是否会影响到普通民众这个问题上,梅新育认为,首先,建立自贸区有利于日韩的出口产业,使其得到更加稳固和可靠的市场,更低的贸易壁垒,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其次,中国消费者能够以更低价格购买从日韩进口的电子和汽车产品,普通公民去日韩进行投资、留学、就业和旅游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同时,自贸区谈判的进程与东亚区域内金融合作的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合作的进展将使东亚区域在贸易汇率方面的风险有较大的降低。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邵希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