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环专栏:香港人VS内地人 究竟是谁冒犯了谁?

2012年02月13日 10: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料图片:李环

 

    中联办主任彭清华不点名批评内地某学者的涉港言论,看似为因内地旅客在港铁上进食引发的两地网民骂战“盖棺定论”,然而,联及近年来港人不满内地人赴港买楼、买奶粉,以及最近的抗议“双非”孕妇赴港产子事件,足见港人与内地人的“信任危机”已严重到何种程度。实际上,这种“信任危机”存在已久,只不过以往多潜于水下,近年来却频频浮出水面。可以预计,港人与内地人“互相指责”的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一个时期,直到双方真正在心理上做到“互相接纳”、“平等对待”。

    香港不再那么香

    遥想一、二十年前,尤其是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在绝大多数内地人的心目中恐怕是最令人向往的城市之一。香港的歌曲、电视剧、小说等等的“香港制造”,丰富了内地整整一代人的青少年时代。彼时的香港虽未回归,但充分抓住了内地市场开放的机遇,缔造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神话。在当时的内地人眼中,香港是名副其实的“东方明珠”,这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怎么看、怎么闻都是那么香!

    时光荏苒,内地卯足了劲地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世界之大,有太多值得驻足观赏的美景,相比之下,香港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文素质都显得不那么突出了。尤其是2003年中央为提振香港经济开放“个人游”(自由行)以来,内地已有近50个城市的居民可以凭港澳通行证自由地来往香港,上千万的内地人亲身踏上香港岛,体验购物、休闲的乐趣。走马观花游览过之后,在很多内地人眼中,熟悉的地方就不再有风景,香港也就成了中国一个普通城市的名字。东方明珠揭下神秘的面纱,香港不再让内地人艳羡。

    港人的矛盾心情VS内地人的意气风发

    香港自回归以来,经济上可谓“多灾多难”。先是亚洲金融危机,后房市泡沫破裂,又相继发生禽流感和SARS,特区政府疲于应付突发事件,一直未有给香港定下明确的经济发展方向。董建华时代的数码港备受争议,曾荫权提出的“六大优势产业”发展缓慢,曾引以为傲的“纽伦港”(纽约、伦敦、香港三个国际金融中心)面临来自东京、新加坡和上海的竞争,香港经济的出路在哪里?

    为协助香港社会度过难关,中央近年不断推出挺港措施,从CEPA到粤港合作再到“十二五”规划把港澳单列一章,中央的重视令香港感恩,然而,由于未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港人也面临多方面的冲击,如CEPA的“个人游”计划在提振香港经济的同时,香港人也发现,内地人多了,街道拥挤了,市容变差了(“得益于”一些内地人的不文明行为),奶粉买不到了,名牌店里有人在排队,医院产科人满为患,……总之,港人感到生活环境变糟糕了。于是,一方面面对不景气的经济,改善缓慢的民生,港人的社会怨气增大,另一方面,面对大量“外地人”的涌入(虽然香港本来就是个移民社会),“本地人”吃不消了,港人在心理上、视觉上的容忍度与耐受力开始下降。

    与香港经济发展不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城市)的经济迅速发展,十几年间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内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改善,一些人富起来了,腰包鼓了,腰杆硬了,走到哪里都一副“主人”姿态,有意无意流露的优越感及“暴富心态”难免令港人厌烦。是的,内地人有钱了,不再是当年港人口中的“阿灿”,然而,财富可以一夜暴增,素质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不然怎会有拿着一堆钞票在医院里叫嚣先给他老婆看病的某男士?至于某孔姓教授讲什么殖民地的走狗如何如何,更是令人看到国人丑陋的一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究竟是谁冒犯了谁?

    港人感到被内地人冒犯了,于是有“蝗虫论”。实际上,毋宁说港人是被(不景气)的经济冒犯了。回归近15年,港人在“前,去路不明,后,追兵几多”的情况下,心理变得“敏感”。新近的D&G事件就是港人发现D&G门口让大陆游客拍照而不让本地人拍照,这让港人感到“受歧视”,在自己的地盘上“受歧视”,更有甚者,同为中国人,内地游客和本地港人竟受到区别对待,这尤其让港人无法接受,于是,大家都要到D&G门口去拍照。本可一笑了之的事情却在香港卷起抗议风浪,港人在捍卫什么?担心什么?又害怕什么?笔者在D&G事件中看到了港人的敏感与脆弱,看到了港人正经历的转型之痛,这种痛不光来自于经济,更来自于心理。

    内地人也感到被冒犯了,认为香港迄今都有“被殖民”的心态。实际上,毋宁说内地人是被“涵养”冒犯了,作为“新富”,面对哪怕是已经没落的“贵族”仍感到“底气不足”。“张牙舞爪”痛斥港人的背后同样是一颗敏感、怕人瞧不起、怕受伤害的心。虚张有余,淡定不足,对同为中国人的港人尚且如此,又怎能指望有更广阔博大的世界胸怀呢?!

 

    本文作者李环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港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港澳问题专家。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独家专稿” 

(责任编辑:苗苏)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