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博礼大使:瑞郎存在升值风险中瑞经贸依然看好

2012年01月21日 14: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瑞士联邦驻中国大使顾博礼(Blaise Godet)   中国经济网郝红波/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1日讯(记者谢宁杨海洋) 瑞士经济长期保持稳定,人均GDP高达75,835美元,去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然而,当前欧元区债务危机对这个不是欧盟成员的欧洲国家会有什么影响,对中瑞双边经济关系有无影响,日前,瑞士联邦驻中国大使顾博礼(Blaise Godet)先生在做客中国经济网访谈节目时就此谈了他的看法。

    据瑞士经济国务秘书处1月13日公布的预测,受欧盟经济形势恶化和瑞士法郎坚挺影响,瑞士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12年和2013年瑞士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0.5%和1.9%。

    顾博礼大使在访谈中认为,相对而言,瑞士在当前欧元区债务危机中状态良好。“因为我们的经济是多元化的。我们既有跨国公司,也有中小企业,这样使得我们的产业结构有相当的灵活度,并且就公共债务对GDP比重而言,我们也有占比很低的优势,大约为40-50%,大大低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基准线。”

    记者注意到,尽管瑞士由于1992年全民公决不同意加入欧洲经济区(EEA),至今也不是欧盟成员,但多年来通过与欧盟缔结一系列双边协议包括加入申根协议,以及其所具有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成员资格,瑞士与欧盟的相互依存度并不低。此次危机发生后,虽然“瑞士没有加入欧盟是明智之举”之声在其国内不绝于耳,但瑞士经济能否独善其身还有待观察。例如,由于瑞士允许欧盟成员国人员在瑞士自由流动,随着欧元区经济形势恶化,也可能导致瑞士失业率上升。

    对此,顾博礼大使表示,欧元区债务危机不免还是有负面影响。因为它令瑞士法郎的日子很难过,太具吸引力,存在着瑞郎过度升值的风险,会令瑞士的出口商品价格攀高。“目前对于瑞士国民银行,即瑞士央行来说,十分艰巨的任务就是努力采纳一个合适的兑欧元汇率,以使我们不至受到过度冲击。”

    对于中瑞两国的双边经贸关系会否受到影响,大使先生显得很有信心。他说,中瑞两国关系不是始于昨天,而可追溯到1950年,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后,两国不仅是在外交领域,也在诸如贸易、投资,及文化等领域发展成一种伙伴关系。例如,在创新、教育和科研上的伙伴关系。两国间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两国关系正在真正地发展成为一种紧密、多样的合作关系。2010年的数据令人鼓舞,瑞士对包括香港地区在内的中国出口总额达150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25%。瑞士从中国进口总额为80亿美元。没有理由可以认为2012年这一趋势会有所改变。

    在谈到除了贸易,两国间双向投资的情况时,顾博礼大使表示,由于中瑞双方就相互投资修订了协议并已于两年前生效,它从根本上使双向的投资流动更加便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今天瑞士在中国有如此多的投资,同样中国到瑞士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

    他说:“我们可以盘点下在华的瑞士投资情况。我们有大约400家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公司,700家代理商或子公司,并且他们当中一些到中国发展多年了。传统的瑞士生产企业像雀巢,或是瑞典与瑞士合资的电力企业ABB。不过最近的趋势是中国企业落户于瑞士,它们借助了瑞士与欧盟达成的双边协定,通过瑞士去打开欧洲市场。显然,它们体会到了在瑞士占主导的商业环境的价值。”

    当谈到中国的市场问题时,顾博礼大使表示,“中国市场非常吸引人。首先由于其规模和巨大的群体。目前,瑞士在中国的公司多为跨国企业。但渐渐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瑞士中型企业。瑞士中小企业可以到中国发展。但我会建议它们不要仅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于瑞士而选择到中国。我建议它们在中国进行投资。因为它们有发展战略,它们确切地懂得如何生产和销售,在生产力上有着独到之处。”

    顾博礼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愿意服务于新兴的中国国内市场,那么我建议它们落户中国开展业务。逐步地,它们不应只做销售,还应从事生产诀窍的交流,参与技术以及售后服务的员工培训等,假使我的这些瑞士同胞长期在中国立足,这些都应熟记于心。中国市场也在变化之中,不断演变与转型,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海外投资者必须适应这个变化中的环境。”

    近年来,特别是瑞士加入申根协议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瑞士旅游。在谈到两国在旅游领域上的合作潜力时,顾博礼大使表示:“我认为潜力是巨大的,并且有很多理由可以这么说。首先,我非常高兴中国人看来喜欢瑞士并想去那里旅游,我认为这是好事。其次,中国经济相对发展良好,这一趋势将会延续至今后几年。第三点对我们来说有时是难于应对的,即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自由行而非团组游中发现乐趣。因此我们也必须适应旅游产业中新的行为模式。例如,预计明年我们发放的签证比上年将增加约40%。”

    他随后补充说:“同时,我也高兴地看到瑞士人对中国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多的游客前往中国,并且也不再局限于北京、上海、西安这样的传统路线,而是到中国那些较不为人知的,仍待开发和增加设施的地方去旅游。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刘阳禾)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