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2日讯 (记者 杨爱玲) 今天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首部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十二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0)》。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首先在会上赞扬,2011年《十二国集团(G20)国家新竞争力黄皮书》报告基础思想清晰,填补了发展报告的空白处,并且方法论上也有很多创新之处。然而同时,他也指出报告中尚有三点不足。
报告四优点:
第一,是填补空白的发展报告,当今世界研究国家竞争力的报告不少,比如瑞士的洛桑管理学院、世界经济论坛,都做了一些国家的竞争力报告。这本是国家创新竞争力,创新有多重含义,一个是国家的创新,还有一个是本身就有创新的含义在里面。
第二,基础思想清晰,当今世界,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最集中的反映在创新竞争力上,国家竞争表面上看着是经济增长等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力。创新支撑增长,专门研究创新竞争力,思想逻辑脉络是非常清楚的。
第三,方法论上有很多创新之处,特别是给出了35个指标体系,来综合测量了一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并且进行比较,给出一个指标体系这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报告的参与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四,“二十国集团”,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我以为是研究二十国集团的,再一看是研究创新竞争力的,这个是蛮有意思的,研究世界太难了,194个联合国的成员国,要都研究的话比较起来太难了,删繁就简,G20是当今世界由20个最大的股东董事会,G20首脑会议是20个世界大股东的董事长在这里开会,挑选G20也是蛮有意思的。“G20”不是二十国,是19个国家加上欧盟,我们翻译都叫二十国集团,准确地讲是19个国家加一个欧盟,这里没有谈欧盟,欧盟又和另外一些国家重复,技术处理稍微有点难度,不管怎么样,选定19个国家作为全球的代表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这些都挺好的。
报告三点不足:
第一,指标体系。用了35个指标,这个很好,创新最后的落脚点是落脚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些指标里本身就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认为真正创新体现在劳动生产率比较的话,那么要考虑这些指标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搞清楚,这些才能确定权重。相关性的问题和权数的确定,这里面要做一些细化的工作,人均研发投入和人均GDP的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最主要的,怎么把权重确定好,这很重要,如果创新技术进步和研发投入有关,研发和人均有关,人均又和人均GDP有关,这是最重要的一层关系。人均的研发投入越低,同时人均GDP增长速度越快,反而说明你的效率越高,他们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但是我们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相关性的问题、权重的问题在这里需要进一步分析。
第二,这个报告在指标体系里一个关键的东西就是制度或者政策,科技制度、科技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在整个报告里触及的不多,人们为什么要创新,是和激励机制连在一起,和政策、法规法规连在一起。美国《专利法》经过修改,是发明在先,还是申报专利在先,这是一直在争论的,后来作出了调整,它的政策、法律法规都作了调整,美国原来是政府支助的项目获得专利,谁享有专利的好处,原来是政府分享的,后来政府不要了,这个东西对它研发的投入,对积极性的调动,法律法规政策的调整对劳动生产率,对创新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内容,在这个报告里触及的相对来讲不多,是不是在以后能够加进去。
第三,关于数据。这方面给出了很多特别好的数据,将来我们都要参考,很有参考价值,同时我也希望,这本报告能够把一些国际上的、通用的,很重要的一些数据,比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每年公布的世界专利报告,关于19个国家的专利数的变化,以及一些政策分析,政策如果都能够附上读者会更多,参考价值更大。
(责任编辑:杨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