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中国经济网王耀峰/摄
中国经济网主持人苗苏 中国经济网郝红波/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4日讯(记者郭彩萍) 在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作为全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是否出手援助欧洲已成为G20峰会的关注焦点。商务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在做客中国经济网《视说新育》节目时表示,如果中国能在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两方面获得确凿保证,中国愿意援助欧洲。而且若中国不购买欧洲债券,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扩容目标也基本不可能完成。
中国该不该救援欧洲?梅新育认为,基于三方面原因我国可以考虑向欧洲提供一些支持。第一,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是世界大国中经济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国家。救欧洲很大层面上也是自救。第二,可借机优化中国对外资产结构。我国目前对外资产结构存在官方外汇储备占比太高、美元资产占比太高的两大缺陷,救援欧洲可以提高欧元资产在我国对外资产中所占比重。第三,与收购欧洲企业等直接投资相比,持有欧洲国债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但中国在救援欧洲的问题上有两点担心:债券的风险收益情况,比如是否会出现债务减记等亏损;救援能不能得到足够回报。比如,欧盟在政治上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解除对华武器和高科技禁运。梅新育称,如果中国政府最后决定向欧洲提供援助,应该是在这两方面获得了确凿保证。至于外界传闻中国将购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1000亿美元债券,“应该是欧洲人的期望,中方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证条件,才会决定是否购买。”
欧洲若能够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解决这两点担忧,中国愿意援助欧洲。梅新育分析道,首先,中国面临着管理庞大外汇储备的难题;其次,中国政府要考虑国内民意。动用官方外汇储备援助欧洲的设想目前已在国内引发了反对声浪。如果中国购买欧洲债券,欧洲必须给予足够安全保证和回报,否则很难跨过国内民意这一关。
有学者提出中国若援助欧洲,与其购买欧洲债券,不如去收购欧洲企业。梅新育并不这么看。他说,尽管近两年我国对欧洲直接投资成倍增长,但目前的法规对中国投资者的保护不够完善,收购中小型企业和金融机构不成问题,但收购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或企业则须谨慎。在中国还没有和欧洲签署新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时,我国大份额开展基金投资风险太大,退而持有信用等级更高的国债是更合理的选择。
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是否能获得相应回报呢?“只要在具体品种和结构安排上合适,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有把握得到相应回报。毕竟从长期来看,欧洲国家走出这次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比较大。”梅新育说。
不过未来欧洲仍会不断出现新的债务问题。欧洲目前的政体使其政治领袖倾向于短视行为,而坐拥金融霸权也会加剧欧洲国家的道德风险,因此未来欧洲国家在债务方面仍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梅新育认为,目前欧元区需要在可预见的未来停止扩容,不再允许经济疲弱的国家进入欧盟和欧元区,同时扩大共同财政规模,弥补欧元区经济一体化的欠缺部分。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独家专稿”
(责任编辑:林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