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梅新育:中国物价上涨罪不在"猪" 美联储才是祸首

2011年09月20日 07: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中国经济网王维亮/摄

 

中国经济网主持人苗苏

 

中国经济网主持人苗苏  中国经济网王维亮/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0日讯(记者林秀敏)  7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高达6.5%,创下三年新高。8月CPI同比上涨6.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9.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8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45.5%,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27个百分点。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在做客中国经济网时指出,大家把中国CPI戏称为“猪肉指数”,把八戒和它的徒子徒孙指责为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事实上,是因为生产方式上出现了变化,从以前的农村家家养猪,发展成现在的企业养猪。 

    中国通胀压力大 欠发达地区CPI高 

 

    梅新育表示,中国通胀的压力比较大,应该说是从新世纪以来这几年的压力比较大。这跟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曾经经历过的通货膨胀相比,也不算是特别明显。因为在80年代或者是90年代前期都经历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的变动,最高可以达到20%多。

    目前的通胀与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标准水平相比,是明显地上涨了很多,压力显得相当大。但是,它也呈现出一些特点,就是说第一是区域分布,并不是完全平衡的。今年前7个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幅度最大的,并不是经济发达的直辖市或者是省市自治区,反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落后的省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最大。今年头七个月,多数直辖市和省及行政单位、行政区,CPI、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通常都是5%左右,很少有达到6%的。但是青海和宁夏都达到了7%的涨幅,是最高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农村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比城市的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幅度要大。这是两个重大的特点。 

    通胀祸害大 居民不事生产专注投机 

    梅新育说,新中国是在一个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建立的。前不久重庆市刚刚公布了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损失的总计,报道称财产损失100亿元法币,这条报道很不明确,它没有说这100亿法币是哪一年、哪一月的币制。法币从30年代初民国政权南京国民政府实施货币改革,废除银本位实行法币制度以来,到1949年废除法币改金元券这段时间,通货膨胀的倍数不是6.5%,而是多少亿倍。原来100元法币可以买两桶油的,但末了买不到两颗米。当时的上海的居民是在上午发了工资,下午一定要买米、买布全部花出去,要不然隔一夜就要损失很多。 

    纵览国内外、古今中外的情况,通货膨胀不仅仅是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它对社会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经济上使得整个企业、居民无法进行长期的投资,而且确实企业居民不是把心思精力用在生产上而是用在投机上。 

   物价上涨居民印象与官方数据差异大 两原因

    梅新育解释说,中国的CPI编制的程序是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来进行的,选择一定的货币商品服务的篮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采集价格数据,根据不同的权重算出变动的情况。为什么很多公众认为官方公布的消费价格数据与自身的感觉不相符合?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官方公布的消费价格指数是根据一揽子消费和服务价格整体变动而出来的。而对公众每天生活来说,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总体的,而是变动涨价幅度最大,这样给他印象最深。所以,要看这种印象跟官方统计讲整个体系的服务篮子的变动的幅度印象本身就有差距。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生活之树常青。我们每天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的构成是在不断变动的。在一定时期以内,这还只是量变,经过了足够长的时期,它会形成质变。那个时候为了更准确地衡量,我们就需要对CPI统计的货物和服务的篮子的种类和权重进行调整。这是两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了这样一种感觉的落差。 

     中国通胀祸首不是“猪” 美宽松货币是主因

    梅新育说,从经济学上来讲,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过多的货币追逐同样多的货物和服务,这样就造成了普遍的、全面的物价上涨。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生产少了,二是货币多了。生产减少的原因通常出现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末世。比如说像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经历的情况 。

    目前,中国通胀是在生产还在大幅度地持续的增长的情况下发生的。它的主要成因应该是货币的因素造成的,以及其他的成本投入价格的变动造成的。首先从货币上面来看,中国的通货膨胀要指责根源要指责美联储,美国搞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这样一个开放经济的大国无论如何都无法置身事外。 再一个就是生产成本的上升,生产成本的上升可以看到,比如说土地、人力等等方面的价格全部都上升了。加薪是令人高兴的事,加薪同时也会带来物价上涨的压力。光加薪不带来物价上涨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可能的。 

    还有一些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跟生产不够平衡有关系。大家说中国的CPI是“猪肉指数”。把“八戒”和它的徒子徒孙指责为中国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原因,不是说猪肉等生产的总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但生产的形式等方面出现了变化。原来是一家一户大部分的农户家里都养了猪,大部分的人家都养着鸭鹅。但现在村子里没有人养猪了,也没有人养鸭养鹅了,只有养鱼的。农村里的居民这么多不自己养猪、养家禽,而是对猪肉价钱这些方面消费却比以前成倍地增长了。这种情况下全部地变成了专业化的养殖农户来生产,这样的供求关系的变动也会对价格产生向上的推力。这是第三方面的因素。

    总体来说,大家心里要有一个思想准备,就是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总体说来我们的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价格的对比,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对比,工业品会显得越来越便宜,而农产品相对的价格会显得越来越高。 

    货币政策适当从紧有必要 遏制通胀更重要

    梅新育认为,中国成功地遏制通货膨胀,走出物价上涨的困扰,这只是大家美好的愿望,但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通货膨胀抑制在一定程度以内,就是要保证货币政策继续适度地从紧,不能敞开货币这个口子。

 

    最近这几个月,社会上、舆论上的叫声很多,资金紧张中小企业资金尤其紧张,中小企业倒闭潮之类的,渲染得非常厉害。我们不否认有些中小企业在资金紧张中受的打击比大型企业显得更大。但是如果我们因为这一点就放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将大幅度上升,整个社会会翻车。那么我们现在不是在一个好的结果和一个坏的结果之间选择,而是在一个不好的结果和一个更不好的结果之间选择,我们只能选择不好的结果舍弃更不好的结果。货币政策适当从紧,相当一部分企业觉得资金相当紧张这是不好的结果。但整个社会经济因为高通胀翻船更不好解决。我们只能选择不好的结果避免更不好的结果。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独家专稿”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