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在冰岛购地别有用心? 梅新育:无事生非

2011年09月19日 09: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中国经济网王维亮/摄

 

 

中国经济网主持人苗苏  中国经济网王维亮/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9日讯(记者 郭彩萍) 针对中国凭借资金实力在全球收购油气资源的说法,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在做客中国经济网时表示,这是错觉。我国在海外资源领域的投资规模远小于商贸服务业。    >>>>>点击进入专题

    中国企业近年在海外直接投资增长非常迅猛,连续9年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50%。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688亿美元,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跃居全球第五。据官方统计,我国现在在海外开展直接投资的企业有13000多家,在海外开办的实体企业有16000多个。“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公认的、新兴对外资金投资大国。”梅新育说。    

    中国全球收购油气资源?是错觉    

    针对中国凭借资金实力在全球收购油气资源的说法,梅新育说,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觉。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资源开发的投资只排第三、第四,并不是最大。但由于行业特点,单个项目规模大、引人注目,所以造成了这一错觉。实际上我国在海外资源领域的投资总体规模不算最大,与商贸服务业比相去甚远。    

    梅新育说,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行业方面,商贸租赁服务业的投资规模最大,占比最高。这与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的特点有关。为稳定订单量、提高出口价格,我国很多出口企业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离岸金融中心的比重相当高。像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分别排第二、第三名。香港特区排第一名。同时对其他离岸金融中心的投资增速也十分迅猛,其中卢森堡表现最突出。    

    海外投资提升“中国制造”议价能力    

    梅新育认为,中资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巩固和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价格谈判的能力。近几年我国出口价格出现明显提高,尤其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平均价格上涨幅度都在10%左右,甚至是百分之二十。“这种涨幅应该归功于我国制造业在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正是在商贸领域、流通环节的直接投资,提高了我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市场地位和谈判能力,从而获得比较好的价格。”    

    中资企业在海外的直接投资还扩大巩固了我国出口市场、海外资源进口来源,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越来越多的国家招揽中国投资。比如像西班牙、希腊等国甚至希望中国收购邮政、铁路、国际航空公司等战略性国企。    

    冰岛购地是中国的特洛伊木马?无事生非    

    近日,中坤集团在冰岛买地一事被指为中国政府的特洛伊木马,仅因为中坤集团的老板曾在中宣部工作。此前西方也常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企业投资,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投资。梅新育斥之为“无事生非”。他说,企业投资是商业行为,如果将其政治化,生意就没法做。他认为我国不需要对这一话题做出更多反应,回应反而会令这些国家得寸进尺提出更多要求。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睬。    

    与欧美跨国公司相比,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有三个优势:第一,中国企业执行能力比较强,决策效率高。第二,在投资发展中国家时,中国企业在适用技术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技术并非越先进越好,而是要适合本土环境。在某些技术上,中国企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在石油开采方面,中国石油企业有一项技术独树一帜,即在开采条件非常恶劣的石油方面,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开采不出来,中国的石油公司就能开采出来。这是由于中国石油工业诞生于条件比较恶劣的环境,像大庆油田油质较差,中国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开采这样的油,所以在这方面的技术比较强。此外,近几年我国还具有资金优势。    

    不过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也面临着一些建立人脉关系、国际化经营人才不足、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调整改革等挑战。

    未来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的前景广大,但是需要注意投资节奏。梅新育认为中资企业的海外投资不可能每年都狂飙突进,总会有一段平缓期。总体看将会螺旋上升。梅新育建议,中资企业准备进行海外投资时,必须明确海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勿盲目跟风,并要对各种商业性和政治性风险有大致了解,避免临阵大乱。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保留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独家专稿”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