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非洲:移动运营商的新天堂(二)

2011年04月01日 11: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非洲:移动运营商的新天堂(一)

 

    非洲:移动运营商的新天堂(三)

 

    二、手机成为非洲人的生活必备品

    用一句话概述,非洲手机在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其在终端阵容及价格上差距较大。例如在南非,iPhone 4等各主要厂商的最新高端终端阵容齐全,丝毫不比发达国家逊色。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非洲国家的市场上清一色全是仅有基本功能的低价位终端机。

    (一)诺基亚在非洲市场上占绝对份额

    从手机厂商来看,2010年第三季度,中东非洲地区诺基亚份额超过50%,加上排第二位的三星的17%,形成前两大厂商占据70%以上的垄断性市场。但其中,中兴、华为等中国厂商也有快速发展的倾向(图6)。


    图6中东非洲市场手机份额

    出处:Strategy Analytics

    另外,市场调查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称,中东非洲地区的手机销售数量中,入门级与ULCH等100美元以下的终端机约占70%。

    (二)仅有最基本功能的ULCH

    如字面所示,ULCH(Ultra Low Cost Handset,低端手机)是超低价位终端机。主要是为了彻底控制成本而开发的,价格合人民币仅为150?400元左右。

    为了最大限控制终端价格,ULCH对语音通话与短信功能做了特殊处理,支持的通信方式仅有GSM,且为双频段,没有摄像头,屏幕为黑白单色,不具备互联网功能,顶多也就是具备FM收音机。另一方面,还要在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上下功夫。由于大多电器在非洲尚未普及,所以要考虑到终端充电较难的客观环境,尽量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最好是待机1个月不充电。此外,由于从事农业等室外工作的手机用户较多,所以要考虑耐水性与结实度。

    [非洲销路较好的ULCH及其特征]


    图7 Nokia 1202

    “Nokia 1202”是在非洲销售数量最多的手机之一。在尼日利亚的销售价格为3,700奈拉,合人民币约为150元。作为入门/低端产品,未使用过手机的人也可以轻易进行操作。该款手机以低价位推销,没有摄像头与互联网功能,屏幕也是单色的,仅仅封装了语音通话与短信功能,重量为80克,仅巴掌大小。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根据当地市场特性进行设计、在先进市场上没有的不一般的功能。例如,没电的地方能起到“手电筒功能”、耐水性、结实度、通话与待机时间较长、电池寿命较长、待机时间长达860(约36天)小时等。


    图8 Vodafone 150

    同时,非洲手机市场中同样也出现了运营商品牌的低价位手机。业务遍及非洲各地的Vodafone在2010年2月推出了面向新兴市场的手机“Vodafone 150”。该机最终售价仅为15美元。在产品发表之际,该公司的终端部门负责人Patric Chomet说:“非洲等新兴市场使用手机的最大障害是手机成本。低价位终端不断推向市场,将给非洲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善。”并将该产品定位为新兴市场中的战略性产品。

    (三)必须花费巨额投资搭建销售网

    基于ULCH市场的特征,销售网与维修网点的扩充至关重要。在新兴市场中,通常手机销售店集中于大、中城市,但是大多潜在的用户生活在偏远地区,因此有必要在这样的地区构建销售网。同时,初次使用手机的用户较多、教他们如何使用、可提供终端故障维修的多个营业点都有必要配套建设。也就是说,进入这一市场需要花费巨额初期建设投资。

    但是,新兴市场的手机终端一般价格较低,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销售网等初期建设对大多企业来说是一项大规模投资。200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大多手机厂商对新兴市场的高速增长满怀热情而进入了非洲手机市场,但是其大部分都已经无功而返。正是由于销售网与营业点的建设迟缓,结果大多没有得到当地用户的支持。可以说,在新兴市场上只有具备相当大实力的企业才能幸存,这其中也是受这一市场特性较大影响的原因。

    (四)利用SIM卡与短信实现的“M-Pesa”服务

    这样的低功能终端手机在当地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呢。

    如上所述,非洲地区大多是低端/入门级手机,只能提供有限的功能。因此,通常在手机SIM卡中预装应用软件,扩大服务。其中一个例子如下:

    肯尼亚Vodafone旗下的移动运营商Safaricom公司从2007年开始提供了基于手机的结算服务“M-Pesa”。该服务可以利用手机汇款与支付、购买手机的通话时间。M-Pesa的M意指“Mobile(手机)”,Pesa是斯瓦希里语“钱”的意思。也就是说,手机起到了现金与银行帐户的作用。该服务按照如下步骤使用。

    1.开设帐户:

    用户在M-Pesa的代理店“Mobile Money Shop”用ID卡验证手机号码、姓名、出生日期,注册服务,在自己的手机上激活M-Pesa,开设帐户。

    2.预存现金:

    汇款时向联结“Mobile Money Shop”的电话亭终端放入现金,自己帐户中就会显示金额。

    3.汇款手续与通知:

    利用自己的手机,从其帐户进行汇款手续。手续一完,接收一方的手机用户会通过短信告知汇款者,自己已经收到了钱。

    4.取款:

    接收到汇款信息的一方,可以到就近的代理店取现金。

    在非洲,没有银行帐户的人占75%,银行相关的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另一方面,贫困层大多出去打工,许多人需要使用汇款服务。M-Pesa就是这样一个将当地需求与手机环境绝佳组合的服务。目前,M-Pesa用户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为实现这一服务,SIM卡中需要预装一个被称为STK(SIM Tool Kit)的工具。通过插入SIM,在任何一个手机上都可以使用M-Pesa服务。

    (五)中国企业与移动宽带的崛起

    一直以来被主要手机厂商垄断的非洲市场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低端市场中,中国厂商推出的低价位产品开始席卷市场。尤其是被称为“山寨机”的无品牌手机也开始流入非洲。以往使用低端或者ULCH手机的用户本身的品牌意识较为薄弱,更加低价位的终端流入时,他们比较容易替换新产品。

    另一方面,在智能手机与LTE等的发展过程中,先进市场上的各个“关键字”也有望在非洲市场出现。去年开始,智能手机不断出现低价位化倾向。去年9月诺基亚在在肯尼亚开始提供智能手机的最新机型“C3”,售价仅为123美元。在销售店引起了非洲居民的巨大关注。2011年,大多厂商发布了低价位化的智能手机,纷纷将包含非洲的新兴市场视为目标。可以说,未来几年,非洲的智能手机有望快速扩展。

    特别是,在非洲不具备固定通信环境的地区,互联网访问大多都是通过手机实现的。一些非洲新兴国家从GSM跳过3G(W-CDMA),推进LTE部署。因此,可访问互联网的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需求旺盛,也使得手机有可能在非洲更加快速地增加,其市场潜力将无法估量。 (未完待续)(来源: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   编译:王喜文)

 

    译自:【日本】无通信资讯网(wirelesswire.jp)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郭彩萍)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