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中国制造"正在变成"中国销售"

2009年11月20日 11: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0日讯(杜笑宇) 《新闻周刊》星期四发表文章说,随着中国消费支出增加和市场容量扩大,中国正在由传统的“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销售”。以往中国出口产品行销世界的景象可能会转变为中国产品在内地销售,甚至可能出现美国出口产品在中国行销的情况。文章中说,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美国消费者都捂紧了钱包,尽管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是悲观气氛仍然没有完全消退。不过,美国制造商和公司高管们已经从中国看到了希望。

    美国商会主席Brenda Lei Foster在上海表示:“与去年底相比,目前乐观看好的气氛明显增多了。”美国商会对370名会员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多达90%的受调查企业对未来5年发展前景看法乐观,主要原因是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国出口商品行销美国的情形正在发生逆转,许多公司都在积极考虑拓展中国销售市场。

    对中国金融中心上海的简单一瞥就能发现这种变化。2000年当渣打银行( Standard Chartered Bank)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第一次来到上海时,他发现居住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要远远比本地人富有阔绰。不过,仅仅8年之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他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现在上海本地人更富有,相比之下外国人变得贫穷了。”他说,过去8年里他看到上海市最大的变化是街上的保时捷越来越多了。

    中国经济网查询到的数据显示,在1993-2008年的15年时间里上海市年均GDP增长率高达12%。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夕,上海经济依然保持扩张。出口下滑并没有给上海经济发展造成太大冲击,因为本地消费市场扩大抵消了出口减少的影响。

    新天地商业街的繁荣最能展现上海市场的消费实力,这条不长的街道上聚集了许多珠宝店、西餐馆和专卖店。劳斯莱斯展销厅就位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许多曾经将中国定位为出口中转基地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国内市场,原本计划销售到海外的商品转销到内地。随着收入增加和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越来越令人吃惊。美国玩具零售商Toys"R" Us已经在中国开了15家经销店,电器零售商Best Buy也在计划在上海开设几家分店。以前,许多跨国公司来到中国看中的是这里廉价的劳动力,现在他们则开始对中国的消费能力刮目相看。

(责任编辑:苗苏)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