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益锋向中国经济网记者展示报纸上关于他的报道 摄影 张静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0日讯(记者张静)在14日召开的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罗益锋被授予全国侨界“十杰”荣誉称号,并接受温总理的亲自颁奖。
和同被评为侨界“十杰”之一的赖爱光一样,罗益锋也是印尼归侨。1957年,高中毕业的罗益锋决定回到祖国。在警察局办手续时,警长问他:“从小生长在印尼的土地上,你的父母亲在印尼,为什么高中毕业了却要走?”罗益锋说:“我要回去深造,建设自己的祖国。”警长拿出一张白纸,让罗益锋将10个手印按上去。“那张纸上只有一行印尼文:永远不得回印尼。不仅如此,警长让我在涂有黑墨的地板上走一圈,然后在一张白纸上重重留下了两只脚印,当时,母亲看到这情景,知道自己的孩子再也回不来了,眼泪不停地流,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谈到当初的回国经历时,罗益锋的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罗益锋至今不后悔当初回国的决定。50年来,他做事严谨,甘于奉献,现在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化工集团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全国特种纤维信息中心主任、《高科技纤维与应用》杂志主编,中共党员,1988年起连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特等劳模、全国化学工业劳模、全国劳模、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并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多年来,罗益锋在我国科技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80年10-11月,为研制我国第二代洲际导弹的新材料,实现轻量化、机动化和远程化,罗益锋被国家科委选中,作为四名跨行业的专家之一,参加“中国耐高温高分子材料代表团”赴美考察38天,回国后一直参与全国跨行业、跨部门的有关碳纤维、芳纶Ⅱ及其复合材料的联合攻关。这些材料是现代化国防和诸多产业特别是国家支柱产业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材料,对提升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有重要意义。1988年起被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工委聘为“全国芳纶攻关专家组”副组长,1991年起被国家科委聘为“全国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攻关专家组”副组长,1994年为履行中英两国科技协议,要互派高技术新材料的专家互访,罗益锋又被选为三位专家之一,代表中国新材料界赴英国交流十天。1999年10月全国新材料攻关取得了重要成果,我国从深海发射一枚远程导弹,行程8千公里,可以打到美国。他的有关论文获国家和化工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3项。
在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同时,罗益锋还为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1998年针对宁波大成公司引进中国纺织大学的凝胶纺丝法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小试专利技术后,长达近三年无法实现产业化的难题,创造性提供了全套工艺技术资料,不到一个月便突破了产业化技术,取得了发明专利,通过了宁波市科委的鉴定,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厂家,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罗益锋的另一个身份是人大代表,他说:“当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非常不容易”。他在担任北京朝阳区人大代表时,意识到人大代表在人们心目中是“表决机器”的观念很重,下决心用实际行动改变人民群众的看法。由于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1987年罗益锋被北京朝阳区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并在朝阳区和通州区人大代表会上介绍经验。
1988年起罗益锋连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中,他逐步意识到“议案”对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重要作用,走访各界层人民群众,倾听他们对立法或修法的具体意见,写出的议案很有针对性,例如物权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电子签名法、修改科技进步法、村委会组织法、国家赔偿法等等均已公布出台。
最近五年内,罗益锋共提交意见、建议上百件,转人民来信数十封,其中关于希望国家投入资金支持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的SCDMA产业化的建议,得到了支持,促进了其产业化;关于手机单向收费的建议已复函同意,只等几家电信企业合并重组后实施;关于禁止引进国外高耗能技术的建议也被采纳了;还有一批人民群众关注的“城中村”拆除、解决望京交通、修路、治理河道污染和安装路灯等问题,均得到满意解决。
2000年香港《文汇报》曾调查近三千名全国人大代表中谁的“议案”最多?结果给罗益锋扣上“议案大王”的帽子,被诸多新闻媒体宣传。罗益锋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常数,但如何科学地安排时间,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决心要做好这两件事。”
(责任编辑:刘晓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