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电:中国和印度世纪正加速到来 不会挑战美国

2008年09月04日 21:52   来源:中国经济网编译   杜笑宇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本文来自http://santiago.indymedia.org,原文作者不详,现编译如下,仅供参考。

    中国和印度世纪是否正在加速到来?中国和印度会不会挑战国际关系旧秩序?三位国际关系领域专家George Zhibin Gu(顾志斌)、Chalmers Johnson和 Andre Gunder Frank在最近出版的几本新书里系统而详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上述三位国际关系学专家在2008年出版了四本颇有影响力的书,这些书或许能够使你对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有更深的理解。这四本书是:《走向全球化的中国》(China's Global Reach,作者是顾志斌),《中国和世界新秩序》(China and the New World Order,作者是顾志斌),《帝国的悲哀》(The Sorrows of Empire,作者是Chalmers Johnson)和《19世纪的新转向》(ReOrient the Nineteenth Century,作者是Andre Gunder Frank)。

    上面四本书里作者提出了三个比较新颖的观点。一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其实是个安全的提法,在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局势下,和平缓稳地崛起是一个相对安全的策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和平崛起”将被其他提法所取代。“和平崛起”是中国中央党校学者郑必坚在2003年提出的一个主张。这种提法突出显露了中国的“大国心态”。或许与过去650年里葡萄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崛起一样,中国也希望属于自己的那个时代会到来。

    第二个观点是,中国和印度拥有全球近40%的人口,这两个国家如果能在未来10年里实现国民收入翻番,世界经济会受到重大影响。但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并不意味着它们有能力挑战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很大程度上因为文化和政治体制上具有明显优势,这种优势是中国和印度都不具备的。

    第三个观点是,中国和印度世纪正在加速到来,但它们无法与“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相提并论。“英国世纪”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基础上的,这是生产力进步推动社会变革的潮流。“美国世纪”是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遗产上的,这是战后6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基础,目前还没有力量能够撼动这个基础。中国和印度崛起很大程度上只是经济崛起,其真实含义是两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和印度崛起非常类似日本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经济腾飞,当时“日本世纪”正在到来的观点在国际关系学领域也非常流行(本文来自http://santiago.indymedia.org,编译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苗苏)

闂備礁鎲$敮鎺懳涢弮鍫燁棅闁冲搫鎳庣粈鍡涙偨椤栵絽鏋ょ紒鎰舵嫹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