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6月7日路透社,现编译如下,仅供参考。
图片说明:高考开始前等待入场的考生们在“氧吧”里边看书边吸氧气。
30年前,崔伟萍(音译)还不过是中国东部一个偏僻乡村的棉花种植户和拖拉机手。不过,1977年因文革废弃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的恢复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今年51岁的崔伟萍如今已经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名教授。回忆起往事,她无限感慨地说:“那是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经过连续多个日夜的苦读之后,崔伟萍如愿以偿地成为了22万名幸运者中的一员。那一年,全中国共有570万人报名参加了那次匆忙举行的考试。为了准备这次考试,她需要暗地里加班加点的学习——因为白天还要在生产队参加劳动。
崔伟萍回忆说:“当时,为了准备考试我们都早起贪黑,每天起床的时候夜空里还是满天繁星。”她说:“每个人都想弥补失去的那段青春岁月。”在那个时代,上大学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遥远的梦。
为了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崔伟萍高中毕业后就来到了沿海省份江苏的一个偏僻农场,成为1700万知青中的一员。1966年,中国的高考制度被正式废止。1970年后,中国部分高校曾经进行过短暂招生,但能够进去读书的都是一些“又红又专”的“工农兵尖子”。
当时,报名参加高考需要公社的推荐。为了获得“推荐机会”崔伟萍没日没夜地在农场上劳动。她的付出最终获得了回报。“我成了种棉能手,无论是缝衣做饭还是喷洒农药,我样样都行。”崔伟萍自豪地回忆说。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一年她就成功地获得公社推荐并顺利通过了考试。
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全国共有近1000万名考生报名参加了这次考试。全国高校计划录取人数也将达到500万人,创造了新的记录。
尽管受到了广泛批评,高考仍然被许多中国人视为改变命运的敲门砖,这是他们摆脱现状、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机会。
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每年一度的盛事,一到这个时候,整个社会都好象在屏息静气努力为高考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目前已经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的赖玉梅(音译)来说,高考显然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她来自中国南方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来北京读大学意味着她从此可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22岁赖玉梅来自江西,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留下了母亲和姐弟三人。全家人的生活都依靠种植稻米挣来的收入。她说:“亲戚邻居们一直在教导我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摆脱现在的生活。”
然而,真正能考上大学摆脱农民户口的仍然只是少数,绝大多数考生都逃不脱落榜的命运。
北京技术研究院(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育学专家杨东平(音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农村学生能够考上大学的仍然还不到三分之一。但是,情况在逐渐改善。随着高校扩招和越来越多职业院校的涌现,中国高等考试入学率已经从当年的不到4%稳步增长到40%以上。事实上,随着民办高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考生有了新的选择。(本文来自路透社,编译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