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猪肉涨价勿忘国际因素 人民币外升内贬并存

2007年05月28日 1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安易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相关新闻:温家宝在陕西考察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情况

    温家宝:政府正采取办法让大家吃得上吃得起猪肉

    应对猪肉涨价适时动用储备肉 什么是国家储备肉?

 

    农业部:肉价快速上涨涉及四方面因素 三招应对   

 

    全球食品价格飙升 逼近30年最大增幅

 

    近期猪肉价上涨已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有的地方已涨到20元/公斤左右,与此同时,猪肉价格还带动了其他肉类涨价。根据近期对猪肉价格的监测结果显示,从上月起北京猪肉的价格开始持续上涨,猪肉价格及猪下货每公斤上涨2元左右(以上数据来自农业部网站)。

    商务部近日对猪肉涨价的解释主要提到了两点,一是受疫病和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生猪供应短缺。二是饲料价格上涨,成本提高导致猪肉涨价。目前养猪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市场上的生猪大部分都来自依靠精饲料喂养规模化生产的养猪场,这两年由于生物能源的发展,玉米等一些粮食价格一路看涨,猪饲料的价格也就跟着上涨,猪肉价格也跟着上涨。

    为了应对猪肉涨价,商务部已经采取措施加强各地的市场监测,引导养殖户适当补栏,增加市场供给,并提出了准备动用国家储备肉的主张。

    国内猪肉涨价与国际市场上大豆玉米涨价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中国养殖业的主要饲料——大豆和玉米的相当一部分都依靠进口,而这两类商品的进口价格近年来出现了大幅度上涨。在芝加哥商品交易市场上,谷物和玉米期货价格在过去一年里上涨了60%,大豆期货价格上涨了40%,而且这一涨势仍在继续。

    猪肉涨价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人饮食结构中高蛋白质食品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正在发生悄然转变:从过去以谷物或植物类食品为主转向以肉蛋奶等动物类食品为主。研究数据显示,在规模化养殖条件下,每生产1公斤肉类需要消耗7公斤饲料。因此,中国人饮食习惯逐渐向肉类转变将会出现对谷物玉米等主要饲料的大量需求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原油价格上涨和能源供应紧张也是导致谷物和玉米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用酒精取代汽油作为汽车的主要燃料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而生产酒精的主要原料是玉米谷物等高淀粉植物。在美国、巴西和墨西哥等主要玉米生产大国,利用玉米制造酒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随着饲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养殖成本提高已经形成趋势。

    鉴于猪肉是与中国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基础商品,猪肉涨价可能引起其他商品价格的跟着上涨。因此,国务院、商务部等都对当前猪肉涨价给予了高度重视。

    有些人可能把目前的物价上涨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联系起来,因为经济高速增长伴随通货膨胀是个普遍现象。例如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和80年代后韩国经济起飞都伴随着程度不等的通货膨胀,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更是明显。

 

    日本在经济泡沫破裂之前,食品价格也曾涨到离谱的程度:一粒葡萄的价格接近1美元,一只西瓜的价格能到30美元。不过,相对于东京的房地产价格,食品涨价还算是温和的。当时日本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商品价格扭曲严重:凡是面向国内销售不出口的东西价格都在疯涨,而出口的商品则不涨价。

    导致日本当年出现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贸易顺差激增。高额外汇储备导致日本国内流动性严重过剩,进而推动物价上涨,是一种典型的外汇占款剧增引发的通货膨胀。

 

    目前中国面临的形势与80-90年代的日本有着许多的相似:外汇储备激增,国内流动性严重过剩,本币承受着较大的升值压力。自2005年7月开始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已经累计升值接近8%,这意味着中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贵。但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却在下降,也就说人民币对内在悄然贬值,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人民币对外升值将导致中国出口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贸易顺差激增的状况有利于化解贸易纠纷。但是,人民币对外升值意味着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在缩水,虽然理论上,人民币升值将使进口商品在国内变得更加便宜,中国公民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更多美元在海外投资,但在目前条件下,人民币对外升值带给中国公民的好处仍然十分有限。

 

    人民币对内贬值则意味着国民实际收入在下降,意味着同样的工资收入能够买到的商品减少,意味着真实收入的减少。因此,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人民币对外升值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同时进行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

    特别声明: 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苗苏)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