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特派记者带您走近G20】布宜诺斯艾利斯静待G20峰会开幕

2018年11月30日 09:3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1月30日,北半球渐入寒冬之时,位于南半球的阿根廷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时候。

  这一天,二十国集团(G20)第十三次领导人峰会将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拉开帷幕。

 

  图片说明: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机场边检设立了G20快速通道,供参会人员快速入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特派记者 连俊/摄 

  接下来的两天内,将有超过3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在这里相聚,围绕“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这一主题,基础设施、未来就业、粮食安全这3个重点议题展开讨论。

  此次峰会召开,恰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十年之际,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机制也已运作十年,又是G20峰会第一次在南美举行,因此格外引人注目。作为峰会举办地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图片说明:G20峰会期间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区内随处可见的巡逻军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特派记者 连俊/摄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位于阿根廷东部,东临拉普拉塔河入海口。“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在西班牙语中有“空气清新”的意思。布宜诺斯艾利斯是拉丁美洲最欧洲化的城市,素有“南美小巴黎”之称,城市风格和居民生活方式深受欧洲文化的强烈影响。

  温润舒适的气候,缓慢的生活节奏,是置身于这座城市给人的最大感受。11月份布宜诺斯艾利斯,正是蓝花楹盛开的季节,把这座城市装点得更加温柔舒缓,即便是G20峰会召开在即,记者在市中心依然能够感受到这种有条不紊的从容。

  图片说明:仲春时节拉普拉塔河畔绽放的蓝花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特派记者 连俊/摄  

  据久在当地生活的同胞讲,为了这次峰会的举办,阿根廷下了很大功夫。据报道,仅安保一项,会议期间就将部署超过2.2万名军人、警察以及700名特勤人员。市中心几个靠近会场的街区将被完全封锁。

  记者从机场出来到市中心酒店一路所见,也印证了这点。机场高速上几乎每隔一两公里,就有警车和荷枪实弹的军警驻守,与高速沿线秀丽的风景形成强烈对比,多少传递出一丝会议举办的紧张感觉。在市中心也随处可见驻守的军警。

  图片说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区内树立的G20峰会条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特派记者 连俊/摄 

  据报道,阿根廷这次峰会中使用的部分安保设备是中国捐赠的,既有防护突击车、国宾护卫专用摩托、移动式汽车安检门等“重器”,也有小型金属探测器、频率干扰仪、搜爆服和排爆服等设备,中方还对阿方指派的活动专项人员进行了专业设备的培训。

  与紧锣密鼓的办会和安保相比,民众的态度似乎更加悠闲一些。记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七九大道的方尖碑(Obelisk)景点附近看到,虽然有关街区被拉上了警戒线封锁起来,但只是限制机动车通行,并不妨碍行人。空出来的街道少了机动车的妨碍,更成为年轻情侣自拍胜地,你来我往地拍个不停。

  图片说明:G20峰会期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上空巡逻的直升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特派记者 连俊/摄  

  不过,如果对今年以来阿根廷的经济形势有所了解,也能看到这种悠闲背后的隐忧。今年以来,在美联储加息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之下,阿根廷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汇率大幅贬值,民众对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满也在集聚,各种抗议活动时有发生。

 

  图片说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区一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特派记者 连俊/摄

  一面是悠闲面对,一面是紧张抗议,构成了阿根廷人面对G20的复杂态度。

  根据峰会日程安排,领导人峰会将于周五(30日)上午10:30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科斯塔萨尔格罗(Costa Salguero)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官方的欢迎仪式和传统的领导人合影后,阿根廷总统马克里(Mauricio Macri)将在全体会议上发表开幕致辞,并通过G20官方频道在网上进行直播。工作议程结束后,领导人和他们的配偶将共同出席在著名的科隆大剧院举办的文化活动。

  图片说明:G20峰会期间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区内随处可见的巡逻军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布宜诺斯艾利斯特派记者 连俊/摄 

  周六(12月1日)上午,领导人继续召开会议。当地时间下午2:45,闭门会议结束后,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将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通报领导人峰会的成果。此外,领导人配偶们还有一些单独的活动安排。(经济日报-中国经济布宜诺斯艾利斯特派记者 连俊)


(责任编辑 :苗苏)

分享到:
精彩图片推荐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