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带一路”建设可使中马实现合作共赢

2016年05月16日 07:2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带一路”建设可使中马实现合作共赢

  ——访中国驻马其顿大使馆经商处参赞于绪欣

  经济日报驻索非亚记者 田晓军

  中国驻马其顿大使馆经商处参赞于绪欣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马其顿政府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热情高、支持力度大。由中国公司承建的马其顿两条高速公路,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100亿美元专项贷款”项下的首批落地项目之一,中国向马其顿出口了6列动车组,这是中国列车第一次出口到欧洲。同时,马其顿也在努力开拓中国市场,参加在中国举办的各类博览会,推销他们的优质产品。“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的发展同马其顿的利益结合起来,可使中马两国共同受益,实现合作共赢。

  马其顿地处东南欧门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于绪欣表示,近年来,在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推动下,中马经贸合作成果丰硕。特别是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中国水电集团承建的米拉蒂诺维奇—斯蒂普和基切沃—奥赫里德两条高速公路,已经为马其顿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有力拉动了沿路地区的生产和消费。这两条高速公路将打通马其顿的运输网络,使马其顿更广泛地融入区域和国际互联通道中,有力推动了马其顿的交通便利和经济发展。这两条高速公路带动了马其顿国内几乎所有的相关行业,在当地反响很大。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在巴尔干地区的重要项目。对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另外,中欧陆海快线让马其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更显重要。“一带一路”建设和“16+1”合作机制提出后,中国提出打造中欧陆海快线的倡议。这条快线是正在推进的匈塞铁路延长线和升级版,南起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北抵匈牙利布达佩斯,途经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和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全长约1500公里,辐射人口3200多万。于绪欣表示,这条快线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对欧洲出口和欧洲商品出口至中国的一条新通道,将大大促进中东欧地区以及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互联互通,是一项着眼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目前,匈塞铁路正在建设之中。前不久,中远集团成功收购比雷埃夫斯港多数股权,这使得快线南北两端都有突破,取得了很大进展,马其顿作为中欧陆海快线的中间部分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双边经贸也是中马合作的一个亮点。2015年中国和马其顿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增加。中国同马其顿总的贸易统计基数不是很大,但是2015年增长了31.3%,特别是中国向马其顿出口增长了12.8%,进口增长了37%。马其顿的葡萄酒在欧洲享有盛誉,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马其顿葡萄酒出口到中国。于绪欣表示,马其顿企业也在努力开拓中国市场,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葡萄酒博览会和在宁波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博览会,推销他们的产品。两国还签署了马其顿向中国出口羔羊肉的合作议定书,在不远的将来马其顿高质量的羊肉将进入中国市场。

  马其顿希望中国企业能够投资一些高附加值,轻污染的产品,能够有效带动就业的最好,如旅游业。马其顿政府计划在距希腊边界约7公里处设立一个中国经济园区,那里距希腊的塞萨洛尼基港较近,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在中国经济园区组装和生产的产品,可以很方便地运到西欧。马其顿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企业未来很有潜力的投资项目,比如泛欧10号走廊的高速公路项目、切布伦水电站和嘎里斯特水电站项目、铁路和公路的升级和建设项目等。期待中国企业可以在更多领域都有所发展有所建树。于绪欣同时也提醒中资企业,近期马其顿政局不稳,中国企业在开拓马其顿市场时要密切关注政局变化,防范有关风险。

  于绪欣最后说,“一带一路”建设是互利共赢的,中国企业要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对方真正感受到互利共赢。只有双方都能从中受益,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的发展快车,合作才会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