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为什么TPP使美国劳工受惠?

2015年03月25日 10: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之类的贸易协定反对者通常根据以下方式论证自己的观点:过去几年,贸易自由化造成美国百万劳工失业,制造业尤其严重。三位著名劳工和贸易经济学家也在文章中论证了该结论——贸易自由化确实导致了失业。但意外的是,他们最终仍对TPP持支持态度。David Autor、David Dorn和Gordon H.Hanson在华盛顿邮报Outlook专栏上发表了专题文章,文章指出,美国将从TPP中受益良多。但作者同时还指出,无论TPP有何发展,进口竞争导致的制造业劳工失业率都不会恢复至历史最佳水平。在激烈的贸易协定利弊争论中,他们前瞻性的观点理应得到广泛重视。

  研究表明,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的确导致了美国制造业就业率直线下降(图1)。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对于这种趋势也进行了不少论证和研究分析。(Edwards and Lawrence 2013,Lawrence and Edwards 2013, and Moran and Oldenski 2014)。虽然,国际竞争确实对失业率有一定影响,但专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

图1 1960年到2014年制造业就业占总非农就业份额

  2013年,经济学专家Autor、Dorn和Hanson对中国进口对美国劳工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选取了1990年至2007年间的722个通勤区,并加入一些行业专业化区域特例,研究范围涵盖了美国全部城市和农村。专家预测,中国进口竞争对美国制造业就业率下降影响占21%。研究发现,中国进口对通勤区内制造业平均工资没有明显影响,却对当地非制造业收入有着轻微的消极影响。2014年,Dorn Acemoglu等人在此研究的技术上,重新分析了贸易冲击对国家就业水平和行业劳动力再分配的影响,并对此做出以下预测:1999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导致了美国高达200万的失业人口。

  这些研究也被贸易自由化的反对者广泛引用。但Autor、Dorn和Hanson指出,“我们强烈希望制造业就业率重回1970年水平——占非农就业四分之一,不过,在没有大量保护壁垒的条件下,这一目标很难实现,甚至还会导致美国经济闭塞,从而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制造业全球化已成既定事实,失去的工作机会也不会回来。若目前停止TPP,既不利于美国制造业发展,也有损于美国劳工就业。”同时,作者还建议加快贸易议程,推动政策出台,助推美国优势产业繁荣发展。我们也由此总结出TPP的几个优点,如下所示:

  图2 美国服务业和农业贸易平衡(2003-2013年)

  注:TPP国家总数中不包括文莱、秘鲁和越南。

  首先,美国关税水平总体较低,且许多TPP国家已经进入美国市场,因此,TPP对美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微乎其微。再者,TPP协议不仅针对制造业,还允许放开服务业与农业贸易,而美国在这两个行业中都是贸易顺差(表2)。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TPP协议旨在加强知识产权和投资规则,这对保护美国企业,刺激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与服务贸易至关重要,美国在这两个领域都具有比较优势。2013年,关于知识产权、电信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收费,占美国服务总出口的24%(表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断增长的国内和国外直接投资将带来更大的就业率,更广泛的研发投入,并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多的生产收益。

  图3,2013年美国全球服务出口份额百分比(按类型)

  其次,贸易让美国企业更高效地利用全球生产网络,这些全球供应链反映了如今世界经济的新特征。通过这些网络,美国的出口和投资很好地传播了其技术和思想,这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及全球经济的扩张都至关重要。反过来,美国也将从日渐富裕的中国获益,中国正取代美国而成为最大的苹果手机消费市场便是一个例证。

  最后,TPP制定的新规则和新标准也为今后的贸易条约提供了范本。TPP向美国的非自由贸易区贸易伙伴(如中国)施加竞争性自由化压力,旨在以实际行动提高其服务水平,增加与美国签订条约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与中国签订类似TPP之类的条约,会给美国公司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投资者在国家诉讼制度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保护措施。

  当然,这些乐观评价唯有建立在高标准、综合性较强的TPP条约基础上才得以实现。作者虽未曾点明,但却一直在提醒人们,要从各类贸易协议及更宽松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中获益,需要将劳动力和资源转移到高效的企业和行业中,绝不能将TPP或者其它贸易协议作为解决美国中产家庭收入几乎停滞问题的灵丹妙药,但任何因素带来的生产率小幅增长都可能促使国家更加繁荣。美国须采取一些辅助性措施,使国民都能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

  译自:2015年3月16日【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www.iie.com)

  编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余新创 李姝霖 李肖

更多精彩内容参见“中国经济网-国际频道-国际IT行业资讯”   

(责任编辑:袁志丽)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