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银监会副主席: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完全可控

2013年06月09日 07:4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信川

  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全球金融框架?如何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参加“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嘉宾们建议——

  构建国际金融新框架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路透社中国编辑鲍比尔(从左至右)在“重写全球准则手册”分论坛上。记者李景录摄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对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形成巨大冲击。“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特别举行了一场主题为“重写全球准则手册”的分论坛,吸引了不少与会嘉宾的关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总体上看,近几年来金融监管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更加关注全球共同面临的金融和经济问题,并力求制定一整套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和有效执行模式,促进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

  阎庆民认为,全球金融监管应当制定统一的标准,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由于不同经济体之间金融体系的差异性很大,还应给予各国适合国情的自由裁量权。“有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有的以资本市场为主,即一种是债务融资,一种是股权融资,在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下,金融监管制度也应有所不同。”阎庆民说。

  “一个方案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金融监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表示,推动全球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一个基本的监管准则,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也要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就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一样,在新兴市场国家大力推动下,特别提款权(SDR)的权重已经有所调整。”

  蒙代尔认为,未来SDR可由美元、欧元、人民币和日元共同组成,甚至可以用SDR取代美元来发行新的世界货币。“争取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但前提是人民币必须实现可自由兑换。”蒙代尔说。

  监管法规和手段应调整

  “同2000年相比,当前全球金融体系稳定性明显增强,但这主要不是因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说,各国央行的货币调控更为灵活,大都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来对冲流动性,尽管许多央行的操作手续仍面临一定的争议。

  李稻葵认为,许多金融监管新规不具有针对性,未能真正有效引导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而这还可能导致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的情况。“目前来看,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仍有很多不足,金融监管法规和手段还应有所调整。”李稻葵说。

  谈到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阎庆民认为,除了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地方政府还有政策性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发行债券等融资渠道,而在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方面,银监会持续加大了监管力度,可以有效缓释和化解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就‘影子银行’来说,中国的情况跟欧美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阎庆民说,诸如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理财等信用中介机构都已纳入监管体系,并受到严格监管,“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完全可控。

  “中国的杠杆比率在上升,这是一个事实,但目前来看,我们没有理由为此担忧。”李稻葵说,中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储蓄总额超过了GDP的50%,巨额的储蓄会进入不同的投资渠道,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杠杆比率上升。“对此应保持警惕,特别是地方政府,需要改变其投融资模式。”李稻葵说,地方政府应当开辟新的税源,从而有能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动辄向商业银行借钱。

  人民币“走出去”势头良好

  有关人民币的话题也很热。蒙代尔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实体,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市场对于人民币的需求和接受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是否可自由兑换,这会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中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而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要把外汇储备总量逐步降下来,从而让人民币能够真正‘走出去’。”李稻葵说,在外汇储备降低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出一定空间,既能让境内的资本流出去,又能让外部的资本进来,资本的“双向流动”有助于加快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

(责任编辑:郭彩萍)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