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媒:美国石油进口减少 海湾市场仍占重要地位

2013年03月11日 15: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时间3月11日讯(记者邵希炜 实习记者宗晨)据沙特《生活报》3月10日报道:据美国《经融时报》报道,最新数据统计显示,美国2012对外石油进口量为1997年以来最低,同时美国国内原油产量2012年也有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国内各大炼油厂共从海外购入原油日均略低于850万桶,相比2011年水平下降每日44万桶,其是美国近七年中第六次对外原油进口量减少;同时美国2012年平均国内原油产量达到日均650万桶,为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而2012年12月美国本土原油产量突破日均700万桶大关,为1992年以来最高单月原油产量。

    专家表示,美国原油日产量突破700万桶的事实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认为美国有望成为世界原油出口大国,美国原油产量2012年相比2011年日均增加81.2万桶,为世界最快水平,同时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美国将于2035年达到原油自给。

    专家同时指出,虽然美国国内原油产量日益增加,美国对于中东原油需求量却并未减少。据统计显示,2012年美国对于中东原油进口需求高过往年水平,同时根据美国能源署统计显示,从2012年年初至2月底为止美国共从沙特进口原油4.5亿桶,为近三年以来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沙特原油进口第一次占美国总原油进口量比例超过15%,而海湾地区原油进口量占美国原油总进口量也达到25%,为9年以来最高水平。

    专家表示,美国对于海湾地区原油依赖可能还将持续数年,由于美国国内炼油厂需要来自海湾地区所产的重油,而美国主要产油地北达科他州以及得克萨斯州所产原油均为轻质油,因此美国近几年对于来自尼日利亚的原油产量有大幅减少,但是对于中东原油仍然十分依赖。

    专家指出,如果美国最终达到原油自足并且逐渐撤出其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力,中国以及印度这两个如今正在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将会对海湾地区原油掌控权进行争夺,美国对于海湾地区的政策不仅着力于其本身对于海湾地区原油的需求,同时也在于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大国关系,如今中国需要依靠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影响力以稳定其在该地区的原油进口,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美国与中国应当更将加强双边之间的合作以及交流以达到双方在海湾原油立场上双赢的结局。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相关专题:G20财经要闻精粹

 

G20财经要闻精萃

 

(责任编辑:林秀敏)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