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欧盟加快关键使能技术商业化进程

2013年03月04日 07:5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 严恒元

  欧盟委员会日前在布鲁塞尔举行关键使能技术高级别小组成立大会,并在成立仪式上与欧洲投资银行正式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为关键使能技术领域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铺平道路。欧盟委员会负责企业和工业事务的副主席塔亚尼表示,欧盟委员会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关键使能技术将成为欧洲优先投资的领域,这对提高欧盟未来创新和竞争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使能技术(Key Enabling Technologies,简称为KETs)主要包括纳米技术、微电子与纳米电子、光电子、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6大先进技术。欧盟最新预测数据显示,到2015年,全球关键使能技术市场规模将由2008年的6500亿欧元增至1万亿欧元以上,欧盟与关键使能技术相关的商品与服务在欧盟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将高达8%,欧盟纳米技术行业新增就业岗位约为40万个。

  目前,欧盟在世界关键使能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欧盟与关键使能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在将关键使能技术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商品和服务方面,欧盟却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因此,欧盟一直在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关键使能技术研究成果商业化进程。欧盟委员会去年10月发表的工业政策通告就明确指出,关键使能技术研究成果商业化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高价值的就业机会和解决社会挑战等方面都将发挥重大作用。

  欧盟委员会认为,关键使能技术跨越众多技术领域,具有融合和一体化的趋势,能够帮助其他领域的技术领先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关键使能技术能够在整个经济中促进工艺、产品和服务创新,事关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全局。为使欧盟能完全得益于关键使能技术的发展,继续保持在关键使能技术的领先地位,欧盟委员会专门组建了关键使能技术高级别小组,以帮助欧盟制定和实施基于关键使能技术产品的工业生产战略。

  据了解,欧盟关键使能技术高级别小组将致力于培育和推广欧洲关键使能技术的工业应用,并就实施关键使能技术战略向欧盟委员会提供咨询。高级别小组讨论的议题范围很广,主要涉及研究与创新、关键使能技术项目的金融工程机制、关键使能技术价值链相关利益方的合作、贸易与政府资助关联问题、人力资本与技能和国家及地区的关键使能技术政策。高级别小组的成员包括关键使能技术的提供者、关键使能技术下游工业用户(如能源、航空、设备、医疗保健、生物材料等)、民间组织(工会、非政府环保组织、中小企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和公私合作伙伴机构等。

  欧盟委员会制定的《欧盟关键使能技术战略》旨在通过调整国家资助规则和现有资金分配重点等措施,促进关键使能技术领域的产业发展。欧债危机迫使欧洲银行体系重组和去杠杆化,欧盟企业特别是技术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制约着技术企业的发展。因此,欧盟委员会这次与欧洲投资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就是着力解决关键使能技术企业的融资难题,让关键使能技术领域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资金。

  关键使能技术具有知识密集化、研发强度高、创新周期快、资本投入大以及技能要求高的特点,汽车、化学、航空、航天、医疗保健和能源等行业都是关键使能技术的重要用户。欧盟已经制定了促使关键使能技术工业应用的政策工具,以期与私营部门和民间机构一起推动关键使能技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进程。欧盟促进关键使能技术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整合关键使能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注重科研成果商业化;增强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关键使能技术的创新投入,强化区域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确保欧洲投资银行向关键使能技术产业化项目提供资金,并带动私营部门的投资;充分调动欧盟各级关键使能技术发展政策,协调欧盟及其成员国之间的行动,以实现协同和互补效应,使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责任编辑:袁志丽)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