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对世界石油市场影响有限

2013年01月25日 16: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时间1月25日讯(记者邵希炜 实习记者宗晨)据沙特《生活报》1月23日报道:近几日在阿尔及利亚阿迈那斯天然油气田发生的人质事件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空前的关注,其对于世界石油市场及阿尔及利亚当地石油以及天然气产业的后续影响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美国经济学家表示:“此次在阿迈那斯天然油气田发生的人质事件不同于普通对于油田的恐怖破坏行为,其特殊性在于此次恐怖组织目标并不是为了催还石油管道或是破坏石油设施,而是将油田内的外国专家扣为人质以要挟政府。大量外国人质的最终死亡以及恐怖分子能够轻而易举攻破油田防御的这一事实一方面将在未来世界范围内提高对于油田的安全保护费用,其同时也将大幅提高油田雇佣外国专家的费用,从而提高石油价格。”

    专家指出:“要理解此次人质事件对于阿尔及利亚石油以及天然气产业的影响,我们不妨将其对比发生在1991至2002年间的阿尔及利亚内战,在那段时间内虽然由于石油以及天然气产业设施大多分布在冲突范围之外而并未受到直接冲击,但是由于持续不断的对于油田员工,尤其是外国员工攻击事件以及投资的减少,石油以及天然气产业在内战期间都停止了增长并且有小幅下降倒退,虽然在1997年石油产业有小幅回升,但是随着冲突升级,石油产业又恢复了倒退的态势。因此不难预测,此次人质暴力事件也将会对于阿尔及利亚石油以及天然气行业产生打击,造成其出口减少。”但专家还表示:“由于北美今年增产与阿尔及利亚所产石油同等质量的高质量石油,阿尔及利亚石油已经在世界石油市场中损失了部分市场份额,同时由于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的天然气竞争,阿尔及利亚可能在未来同样失去其在世界天然气市场中的部分份额,新建成的从俄罗斯以及中亚通往欧洲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也将于阿尔及利亚竞争其在欧洲的天然气市场。由于新的能源来源的出现,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对于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将不会如以往如此强烈。”

    专家由此总结:“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势必将会影响到阿尔及利亚石油业以及天然气产业的未来发展,但是由于石油勘探出产技术突破以及北美等新兴能源出产源的出现弥补阿尔及利亚石油空缺,人质事件对于世界石油以及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将会得到缓和,并不会过大程度影响世界石油以及天然气市场走向。”专家

    同时表示:“由于此次人质事件对于西方石油公司的震慑,中国石油公司很可能将会在未来取代西方在阿尔及利亚的地位。”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经济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相关专题:G20财经要闻精粹

 

G20财经要闻精萃

(责任编辑:林秀敏)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