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将如何抉择?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2012年08月31日 08: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薛志伟

  欧元区将如何抉择?

  ——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

  本报记者 薛志伟

  这是8月20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拍摄的欧元硬币图案。欧元区主要国家领导人就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展开新一轮磋商。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薛志伟

  2008年在美国爆发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又出现了美国的国债危机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正处于艰难的调整时期。特别是欧元区似乎已经到了筋疲力尽的地步,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何去何从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此,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

  欧债危机不是欧元货币本身的过错

  记者:从2009年初希腊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以来,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有人认为,欧元货币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德水:欧元1999年1月1日诞生之后,对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欧元货币的运行也是很顺利的。到2007年,整个欧元区财政赤字与GDP之比仅为0.7%,主权债务余额与GDP之比为66.2%,欧盟公约设定的允许范围分别为3%和60%。

  之所以爆发这场欧债危机,第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据欧盟委员会2010年12月1日公布,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10月的两年时间内,欧洲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欧洲金融业的担保、资产救助和补助总规模达4.5万亿欧元,使2009年欧元区财政赤字与GDP之比、主权债务余额与GDP之比分别迅速上升到6.3%和79.3%,2011年末欧元区债务余额达8.22万亿欧元,与GDP之比为87.2%。先是欧洲的金融机构买了太多的美国金融衍生品,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机构资产严重缩水,政府出面救市,于是金融危机转化为财政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所以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是应对2008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第二是由于欧元区只有统一的货币体系而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样一种制度缺失。主要是南欧一些国家产业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不善,却无节制地大量举债,吃欧元“大锅饭”等长期积累的问题集中暴露了出来。

  第三是从深层次看,欧盟经济一体化之后按市场规律,各国人才、资金、资源都源源不断地流向高效率、高收益的地方,却又没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理念和机制,客观上进一步拉大了各国间的贫富差距。没有坚强的政治联盟,出现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能把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简单地归咎于欧元货币。相反,如果没有建立欧洲货币联盟,2008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欧元区国家的冲击肯定还要严重得多。

  “三驾马车”

  采取了什么措施

  记者:欧洲经济一体化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欧元已经成了除美元之外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关乎欧洲的前途和命运。为应对这场危机,有关当局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李德水:去年,随着南欧诸国债务危机的急剧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9月,IMF重新启动了总额为5710亿美元的特别支持,欧洲央行从一级市场购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400亿欧元的国债;9月28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6项立法建议;10月27日欧盟峰会出台了一揽子欧元区救助方案。

  今年3月2日欧盟峰会通过了财政契约。默克尔当时指出:“契约的签署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我们都从危机中汲取了教训,我们将聚焦于未来,一个政治上更团结的欧洲。”法国前驻英国大使撰文说:“因这场严重金融危机,欧洲货币联盟不再形单影只,一个具备一体化法规、共同的平衡预算纪律和相互监督机制的财政联盟将与之相伴。”

  今年6月29日欧盟峰会就一系列举措达成一致,允许欧元救助基金直接向银行业注资重组,可购买没有纳入救助计划国家的国债,确定该基金为5000亿欧元,还敲定1200亿欧元的增长协定。这些措施意味着,欧元区统一的金融监管机制正在形成,也表明在紧缩财政支出、减少赤字的同时也注重加快经济发展了。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三驾马车”一年多来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自2010年至今年6月底,希腊获得的救助总额已达到3470亿欧元,其中包括2400亿欧元贷款和1070亿欧元的债务减免。这一额度相当于希腊GDP的1.5倍,也相当于每位希腊人获得了3.1万欧元的援助。

  欧元区经济形势

  为什么还每况愈下

  记者:从您介绍的情况看,去年以来,每次欧盟峰会之后都出台了鼓舞人心的重大措施,但实际上欧元区的经济形势却每况愈下,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德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确实对欧元区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欧元区经济增长率2010年为1.8%,2011年为1.6%,今年一季度经济零增长,二季度同比下跌0.4%;失业率不断攀升,6月份达到11.2%,其中西班牙二季度失业率达24.6%,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一;国外客户纷纷抛售欧元资产,大量资金外逃;融资成本不断上升,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收益率两个月来一直逼近7%的临界值,等等。加上穆迪公司7月23日宣布将德国、荷兰和卢森堡三个AAA主权级别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为“负面”,真是一片风声鹤唳。7月30日欧元集团主席容克接受采访时说,全世界都在谈论几个月后欧元区是否仍旧存在的话题。

  欧元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一是欧盟峰会推出的这些措施有的只是原则,还要通过复杂的法律程序才能生效,变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更尚需时日,市场在兴奋几天后又信心动摇。二是国际上有人刻意唱空、唱衰欧元,以吸引更多国际资本,降低其推销国债的成本。三是欧元区实施“先置其于死地而后生”的一种策略。四是所有这些救助方案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究竟由谁来埋单,涉及重大利益的调整,况且稳定机制的资金远远不足。五是组建财政联盟和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意味着每个国家都要让渡部分主权,阻力确实很大。

  欧元区后退

  是没有出路的

  记者:欧元区由17个国家组成,各个国家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每个国家内部不同利益集团和政治派别意见也不尽一致,情况非常复杂。会不会出现欧元区分崩离析的局面呢?

  李德水:确实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但欧元区后退是没有出路的。5月17日国际金融协会估计,希腊破产和退出欧元区带来的全球损失在1万亿欧元左右。希腊国家银行5月29日发布报告称,退出欧元区将使希腊的人均收入减少55%,经济衰退将超过22%,新货币出台通胀率将达30%,失业率将达34%。

  如果欧元区解体,欧元区将陷入一场严重衰退,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破坏和损失,美国经济也将陷入衰退,全球经济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代价实在太昂贵了。正如意大利总理蒙蒂8月19日所说的,“欧元应该被看作一种资源而不是障碍,如果因为我们的无能令欧元成为欧洲分裂、南北方互执偏见的理由,那将是一个悲剧。”

  建立广泛的政治联盟

  是解决危机的根本办法

  记者:国际上普遍关注欧元区何去何从,您认为解决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办法是什么呢?

  李德水:去年10月6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发表文章说:“除了建立全面政治联盟外,可能没有其他方法能够确保欧元生存,建议欧元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盟。”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去年9月也说,“成立欧洲合众国或可化解危机”。

  从经济合作开始逐步实现全面的联合是欧洲各国的共识,也是欧洲经济共同体产生的重大历史背景。从1950年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到1999年欧元出台,欧洲都朝着一体化方向前进,这是历史的潮流。国际社会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也不愿意看到欧元区解体。在欧元区内,法德轴心已经初步形成,这两国经济总量占欧元区的近50%,举足轻重。他们都旗帜鲜明地坚持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在探讨此类问题时应当无所顾忌,法国总统奥朗德更具体提出希望在欧元区内部深化一体化。连德国的反对党社会民主党也倡议,欧元区各国整合成为一个拥有共同财政、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联盟。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说各成员国必须放弃一些主权。只有在加强统一化的前提下,欧洲央行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的国债余额与GDP之比已超过100%,英国的这个比例也很高。为什么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反而比美、英的形势更严峻呢?除了欧元区政治体制框架等原因之外,一条重要的区别在于,美英央行都可以通过大量印刷钞票购买国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就是说央行大量发行基础货币去购买国债和其他有抵押支持的债券,这两轮总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国政府债务总量也出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增长,其中三分之二是极廉价的不可赎回债券,靠什么?就是靠英国央行出台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就是说多印钞票去买国债。自2007年8月以来,英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增长了四倍。

  欧洲央行也是堂堂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中央银行,却没有像美英央行那样承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里斯本条约》规定欧洲央行的主要职能是控制通胀,保持货币供应的稳定。为了化解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这个关系欧元区17个国家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里斯本条约》也是可以修改的,但基本前提是必须实现政治上的进一步统一,从而使大家的经济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特别是核心国家心甘情愿地分担欧元区主权风险。也只有实现更加紧密的联盟,才能避免信用平摊,发行欧元债券也将成为可能。总之,化解危机的办法是很多的。欧洲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率先产生了资本主义,也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人们没有任何理由对欧元区的发展前景过于悲观。

  历史性的重大抉择

  记者:您前面作的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那么您估计欧元区将会作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李德水:过去几年的经验证明,没有更广泛的政治联盟,建立经济联盟是不可靠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都在构思欧洲的未来,风险共担必须以更深入的政治、经济整合为前提,“生死劫”必将催生重大变革。

  希腊财长8月20日说,希腊必须留在欧元区,我们必须活下去,必须留在欧元“伞”下,以摆脱前所未有的困境。实际上,希腊这两年来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有些是非常痛苦的,再也不能吃欧元大锅饭了。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他本人工资下降30%,意大利总理蒙蒂宣布取消他的总理年薪制,成为世界上收入最低的总理。

  总之,南欧诸国必须进行重大的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竞争力。整个欧元区在有统一的欧元货币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联盟、金融监管联盟,直至建立更广泛的政治联盟,那么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经过艰苦努力之后,是完全可以得到解决的。

  6月19日,奥地利、比利时、德国、卢森堡、荷兰、西班牙等10国外长联名向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提交了成立“欧盟国”的提议。但由于各成员国有各自的利益和根深蒂固的制度,欧元区要成为大一统的共和国难度是相当大的,几乎是不太可能;而要成为一个拥有共同货币、财政、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联盟是很有希望的,当然也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现在是考验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各国政治家们的智慧、胆识和勇气的时候。不是在暴风雨中灭亡,便是获得新生。如果只从一个政治派别和一国的小利益出发,不顾大局,缺乏互信,一味地争吵下去,那么此前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必将前功尽弃,欧元区或许真的末日将至,并给欧洲和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

  9月12日对欧元区来说又是一道坎,这一天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将就成立欧洲稳定机制的条约是否符合德国宪法作出裁决。10月份,欧元区将迎来偿债高峰。估计今后几个月欧元区的局势还会继续恶化。德意志银行8月1日发表报告称,欧元区经济衰退很可能会持续到今年年末,全年GDP增长为-0.5%左右,将在年内度过最糟糕的时期,明年经济将略有回升。实际上,欧元区并不缺少资金,何况还有现成的印钞机,他们缺的是打破现行体制藩篱的勇气和决心。欧盟将在10月18日召开峰会,全世界都期待着这次峰会能作出重大的历史性抉择。只要政治家们顺应历史潮流,从欧元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抛弃一己私利,励志改革,着力发展经济,坚定不移地朝着更加统一的方向前进,那么历史将会证明,欧元区当前面临的困难只是黎明前的黑暗,一个更加统一和更加繁荣富强的欧元区必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患难见知己

  记者:欧债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世界经济的复苏,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您认为,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有些什么影响,我们的态度是什么?

  李德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复苏。美国对欧债危机一直保持低调和冷漠的态度,但到现在美国也坐不住了。7月31日,美国财长盖特纳说,“欧债危机对美国经济构成了威胁,并加大了美国刺激经济增长的难度”。他还赶到欧洲,与欧元区主要国家交换了意见。8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奥朗德通电话,双方表达了“欧元区保持稳定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的立场。

  欧债危机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是广泛而重大的,对中国也是一样。欧盟是中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中国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的最主要地区。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向欧盟的出口只有1630亿美元,已经低于对美国出口的1653亿美元,同比下跌0.8%,7月份我国对欧盟的出口更是同比下跌16%,以致使我国7月份整个外贸出口同比只增长1%。外贸出口增长率的大幅回落对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实带来很大的冲击。我们要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并通过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增长出口竞争力,把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降到最低水平。

  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我们一直予以高度关注,从来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从道义上、经济上予以大力支持。例如,我国积极扩大从欧盟的进口,客观上拉动了他们的需求;我们也买了相当数额的欧元区国债;在今年6月18日召开的G20峰会上,中国宣布支持并决定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出资数额为430亿美元,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责任是相称的,而美国则一分钱都不出。

  “患难见知己”。我国将一如既往地加强与欧元区及欧盟的经济合作,真心实意着力发展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努力实现双赢。一个繁荣稳定的欧洲,对中国和全世界都是有利的。

(责任编辑:袁志丽)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