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60年累计对外投资超1700亿美元

2009年08月26日 13: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6日讯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一批中国企业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在跨国经营中发展壮大,树立了中国品牌的形象,为国家赢得了荣誉。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对外投资合作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外投资合作,带动了我国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促进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拉动了国内消费和就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外投资

    1979-1991年为起步阶段,对外投资规模很小,投资主体主要是中央部委级大公司和个别省市所属公司,投资目的地为欧美和港澳等少数国家和地区,领域主要为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装配等,投资方式多为设立海外代表处或合资企业。1992-1998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对外投资规模有所扩大,投资主体扩展到多行业的生产企业、领域延伸到工业制造、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等方面,地域扩展到亚太、和部分非洲、拉美非洲国家。1999至今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国家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投资领域、地域明显拓宽,境外加工贸易快速增长,能源资源合作增多,大规模海外并购开始出现。

    (一)规模迅速扩大。根据商务部统计,从2003年到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8.5亿美元增长到406.5亿美元,5年间增长13倍。截至2008年底,我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700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的101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4亿美元。

    (二)投资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对外投资由早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绿地投资、跨国购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办境外工业园区、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近年来,并购方式占我对外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主要集中在资源、电信、家电、石化、纺织、汽车等领域,如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8.3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FMG公司17.34%的股权,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3.54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主要资产等。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如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区等)逐步建立。

    (三)投资领域和地域不断拓宽。早期的对外投资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餐饮等,近年来逐步拓展到生产制造、资源开发、航运物流和农业合作等众多领域。投资区域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亚太、非洲、拉美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资源开发也从渔业、森林等一般领域扩展到油气、固体矿产等战略性资源领域。

    (四)企业跨国经营实力不断增强。对外投资的主体,从初期的国有外经贸专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现在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齐头并进。其中有的已初步建立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具备了跨国公司雏形。有的企业发展成为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较强的大公司或企业集团,部分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通过并购获取技术和品牌。一批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国内企业,加快了海外投资的步伐。一些中小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五)推动建设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截止到2008年末,我国境外中资企业(非金融类)的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2008年实现年销售收入5343亿美元、境外纳税93.4亿美元,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达到1792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02.6万人,其中外方人员45.5万人。中石油苏丹石油项目,不仅帮助苏丹建立了石油工业体系,还为当地创造了4000多人就业,捐资为当地修建医院、学校、公路等公益设施,在非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通过对外投资合作,有利地配合了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原产地多元化,并获得了大量国内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源。同时,还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对构建和谐世界、实现互利双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外承包工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对外工程承包主要是配合对外援助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79年至1990年为起步阶段,累计完成营业额64亿美元,其中1990年完成营业额16亿美元;1991至1999年是稳步上升阶段,年完成营业额由1991年的20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85亿美元;2000年国家下发了鼓励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的文件,对外承包工程从此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实现年均增长31%和27%,上亿美元大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快速攀升,从2000年的9个增至2008年的195个,同期最大项目金额从5亿美元上升至73亿美元。截至2009年6月底,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498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952亿美元。

    (一)经营领域、地域和方式不断拓展。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工程项目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房建、修路等单纯土建工程。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逐步涉及到交通、建筑、电力、石化、冶金、煤炭、通讯、航天、地质勘探、航道疏浚、油气管道、港口设施等各个行业,资金技术密集的电力、冶金、石化、轨道交通和电信等领域已占到业务量的一半以上;投资地域也扩展到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南亚、中东和非洲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地区),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恢复中东、拓展欧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与此同时,对外工程承包的经营方式,也逐步向总承包、项目管理承包、交钥匙工程等方式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对外投资、对外贸易和对外援助的结合日益紧密,相互促进,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企业承揽大型承包项目的能力增强。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面向全球开展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实践和磨练,我国一批门类齐全,施工能力强,专业水平较高,项目管理和项目运作较好的企业脱颖而出,他们通过实施对外承包工程吸收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国际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成长壮大为中国的跨国公司。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境外承揽了许多大型总承包和交钥匙工程项目,档次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1989年,我国仅有3家企业进入世界最大的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到2007年增加到51家,其中13家跻身百强。2008年,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分别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42、252和292名。

    (三)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对外承包工程作为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综合载体,带动了大量国产设备、材料、技术出口和劳务输出,促进了国内建筑、制造、运输、金融等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了国内就业。同时,一大批关系东道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集中体现了我国企业的实力和水平,受到当地和国际的普遍赞誉,密切了我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关系。中建总公司在欧洲公司难以满足项目工期要求的情况下,按期保质完成了阿尔及利亚松树俱乐部喜来登五星级酒店项目,保证了第35届非统首脑会议如期举行,受到阿政府及与会各国首脑的高度赞誉。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对多哥、马达加斯加、塞拉利昂、贝宁的糖厂实施租赁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东道国创造税收2000多万美元、就业8000多人。

    三、对外劳务合作

    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是随着对外承包工程发展起来的,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78-1982年为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对外援助的发展和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陆续进入中东市场,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组建了3家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到1982年末,发展到共29家企业,我在外劳务3万余人。这一阶段,我国外派劳务人员主要从事工程建设,集中在西亚、北非市场。1983-1989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对外劳务合作从对外承包工程带出向纯劳务外派发展,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开始向境外雇主提供建材、纺织、电子、农业、渔业等行业的劳务人员, 1989年末,获得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近百家,在外劳务近7万,以亚洲地区为主。1990年至200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外派劳务人员数量大幅增加,2000年末在外劳务人员40余万人,业务分布在世界184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格局。2001年至今为调整提高阶段。2001—2008年间,我在外劳务人数和年外派劳务人数年均增速均在11%左右,2008年10月末在外劳务人数达到高峰,约85.4万人。外派劳务人员的素质也不断提高,除建筑、纺织等普通劳务外,海员、空乘、IT、科教文卫体、设计咨询、管理等各领域专才的外派规模也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行业种类齐全、低中高级劳务完备的劳务输出格局。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82万人次,2009年6月末,我在外劳务人员75.6万人。

    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开展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扩大了国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我在外劳务人员每年汇回或带回的外汇收入超过40亿美元,约400万家庭通过赴境外务工得到实惠,家庭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二是拓宽了就业渠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2007年末我在外劳务人数占全国新增城镇就业人数的比重达6%。三是提高了公民素质,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例如,河南省新县将外派劳务作为一项利民产业和惠民工程来抓,2007年,全县外派劳务人员创汇1.1亿美元(约7.8亿元人民币),为全县人均增收2214元,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从全省第118名上升至第52名;四川省犍为县约10%的GDP是通过外派劳务实现的。四是密切了对外关系,同时缓解了劳务输入国相关行业人力资源不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郭彩萍)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