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国家概况

2016年07月23日 09:0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巴基斯坦独立前与印度同为一个国家。1947年印巴分治,分别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巴基斯坦面积有8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一亿五千万,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巴基斯坦矿产、动植物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时快时慢。

  首都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Islamabad),又名伊斯兰巴德,巴基斯坦首都,面积909平方公里,人口约55万(1996)。它位于波特瓦尔高原,气候宜人,景色秀丽。伊斯兰堡始建于1961年10月,1965年巴首都从卡拉奇迁此,是世界上年轻的都城之一。1967年正式迁都,伊斯兰堡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1970年,整个城市基本建成,市内多多现代化建筑,并具有传统的伊斯兰特色。市南的玫瑰和茉莉公园的夏克巴里山是重要的旅游胜地。

  国家特征

  一 国旗

  巴基斯坦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左侧是白色竖长方形,宽度占整个旗面的1/4;右侧为深绿色长方形,中央有一颗白色五角星和一弯白色新月。白色象征和平,代表国内信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祆教的居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绿色象征繁荣,还代表伊斯兰教。新月象征进步,五角星象征光明;新月和五角星还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

  二 国徽

  巴基斯坦国徽颜色同国旗颜色相同,都是深绿色和白色。顶端是五角星和新月图案,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光明和进步;中间是盾徽,盾面分为四部分,分别绘有棉花、小麦、茶、黄麻四种农作物,象征立国之本。盾徽两侧饰以鲜花、绿叶,象征和平。下端的绿色饰带上用乌尔都语(巴国语)写着“虔诚、统一、戒律”。

  三 国歌

  巴基斯坦国歌是《保佑神圣的土地》,阿布尔·阿萨尔·哈菲斯·尤隆杜里词 ,埃赫马德·G·查格拉曲

  地理位置

  巴基斯坦意即“清真之国”,全称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地处北纬23°30′~36°45′,东经61°~75°31′之间。它是南亚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要冲,也是中亚国家出海的捷径。巴基斯坦南濒阿拉伯海,从其1046公里长的海岸线最西端到阿曼首都马斯喀特,海上直线距离仅390公里。所以,巴基斯坦在海湾战略中有着重要影响。巴基斯坦国土略呈矩形,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1600公里,东西宽约885公里。面积80394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778720平方公里,领水面积25220平方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毗连区为24海里,大陆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200海里。东邻印度,共同边界长达1610公里;东北与中国接壤,有共同边界595公里;西北与阿富汗的共同边界长2430公里,经过阿富汗16~19公里宽的“瓦罕走廊”,便可到达中亚的塔吉克斯坦;西南与伊朗毗邻,有共同边界805公里。

  行政区划

  巴基斯坦划分为旁遮普省(205334平方公里),信德省(140914平方公里),西北边境省(74521平方公里),俾路支省(347190平方公里),以及联邦首都地区伊斯兰堡(906平方公里)、联邦管辖部落地区(27220平方公里)。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克什米尔的一部分被划为联邦管辖的北部地区(72496平方公里)及查谟和克什米尔(13279平方公里)。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持巴基斯坦护照,享有对该地政府的选举权,不享有对中央政府的选举权。

  自然环境

  巴基斯坦地形比较复杂。从南部的海滩、珊瑚礁、沼泽到中部的沙漠、荒凉高原、肥沃平原、被河流切割的高地和北部的高山狭谷、雪峰冰川等,有多种景观共存。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巴基斯坦可分为北部高山区、西部低山区、俾路支高原、波特瓦尔高地、旁遮普和信德平原。山地和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3/5。巴基斯坦可分为四个大的自然区域,与其境内的四省相吻合:东部平原二省和西部高原山地二省。东部印度河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之一,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该平原南北延伸长128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320公里,最大宽度(在旁遮普)达550公里。沿北纬29°线可将印度河平原分为上印度河平原和下印度河平原。

  上印度河平原主要位于旁遮普省,所以又称旁遮普平原。下印度河平原又称信德平原,位于旁遮普平原和阿拉伯海之间。

  俾路支高原位于巴基斯坦的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北部山区由北部高山区、西部低山区和波特瓦尔高地三部分组成。西部低山区东起印度河,西至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北起喜马拉雅山西段南麓和南北走向的奇特拉尔山和斯瓦特山,南到戈马尔,它包括了西北边境省的大部分。

  波特瓦尔高地通常又称波特瓦尔高原。位于北部高山区之南,盐岭山脉以北,东西以杰卢姆河和印度河为界。

  人口

  巴基斯坦是世界排名第九位的人口大国,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及性别结构不平衡是巴基斯坦人口的主要特点。

  巴基斯坦人口增长较快。1901~1947年近半个世纪,巴基斯坦人口几乎翻了一番,从1660万增加到3250万。其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3%左右,是世界上9个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1947年,人口增长率为1.7%;1951年人口净增90万;1993年增加350万人。一方面,由于控制了某些传染病,如疟疾、霍乱、结核病、天花等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1947年的3.12%降到1962年的1.7%,1990年全国死亡率为1.06%;1991年进一步下降到0.98%。而另一方面,出生率仅从1941年的4.5%下降到1981年的4.33%;1984~1989年下降到4.18%,其中城市为3.81%,农村为4.36%;1990年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到4.06%,其中城市为3.48%,农村为4.32%;1991年下降到3.95%。巴基斯坦婴儿死亡率较高,据《巴基斯坦人口概览》一书的资料,1984~1989年,婴儿死亡率从10.93%下降到10.47%。1991年为10.24%。《巴基斯坦2003统计手册》显示,1995、1996和2001、2002年,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0.1%、10.5% 8.9%、8.2%,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

  巴基斯坦人口密度较大,而且增长快,巴基斯坦人口地域结构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人口分布不平衡。联邦首都区面积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11%,而人口占全国的0.6%,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89人。旁遮普省次之,其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5.8%,人口占全国的55.6%,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59人。西北边境省和信德省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238人和216人,高于全国平均数43个和30个百分点。联邦所属部族地区和俾路支省人口最少,人口密度也最低,尤其是俾路支省,情况最为突出。俾路支省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3.6%,人口却只占全国的5%,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9人。

  第二,农村人口多于城市人口。1998年巴基斯坦城市和农村人口分别为4303.6万和8931.6万,分别占总人口的32.5%和67.5%,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2.1倍。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是信德省,为48.8%,其中卡拉奇市就有950万人,占信德省城市人口的63.1%;其次是旁遮普省,城市人口占该省总人口的31.3%;再次是俾路支省,城市人口为23.9%;西北边境省为16.9%。比例最低的是联邦所属部族地区,只有2.71%。1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28个,全国有67%的城市人口居住在人口超过20万的12个大城市。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现象是,城市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其原因除了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外,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到1994年1月1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分别从1981年的6041万、2384万增加到8525万和3920万。1995~2002年,巴基斯坦全国人口净增加2147万,增长了17.2%。

  第三,巴基斯坦男性比例高于女性。1998年男女比例为109∶100。这一比例从1951年的117∶100逐年稳步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妇女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和人口统计中妇女漏统计的现象减少。巴基斯坦未出现像世界许多国家女性多于男性的现象。

  据资料统计,1998年时巴基斯坦各省男女人口比例相差较大,联邦首都区为117∶100;西北边境省为113∶100;俾路支省为115∶100;旁遮普省和信德省分别为107∶100和112∶100;联邦所属部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比例相同。

  1998年统计时,年龄在19岁以下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高达53.8%。其主要原因是高生育率。同期,20~64岁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为42.7%。另外,巴基斯坦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小,说明了居民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等社会经济状况有待改善。

  劳动力及其职业分布,劳动力是指达到一定年龄的人口中已参加工作和要求参加工作的人,包括全部就业人员、失业者和军队中全部官兵。

  截止到2000年,巴基斯坦的劳动力总数为5215万,占总人口1.3235亿人的39.4%。其中16.35%从事农业,其余20.65%从事采矿、制造、建筑等,另有2.4%失业。根据《巴基斯坦2003统计手册》的数字,1999/2000年度巴基斯坦劳动力失业率为1.75%,其中农村失业率为1.95%,城市为1.66%。

  巴基斯坦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利用率并不高,这可以从巴基斯坦劳动力参与率反映出来。劳动力的参与是通过概约参与率和精确参与率来测量。概约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而精确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10岁以上人口中所占比率。劳动力参与率存在城市和乡村、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在农村,尽管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远远低于男性,但比城市中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得多。不过,近年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有不断增长趋势。1987/1988年度女性劳动力概约参与率为6.8%,而1991/1992年度达到9.15%,同期女性劳动力精确参与率从10.24%增加到13.98%。

  从1999/2000年巴基斯坦全部及10岁以上人口的分布看,巴基斯坦劳动力参与率是相当低的,还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不能不说是对劳动力财富的极大浪费。我们再从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劳动力参与率来看,巴基斯坦劳动力参与率低更显突出。1982年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为52.3%,男性为57.30%,女性为47.0%。1986年美国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49.6%、57.1%和42.5%;1990年英国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50.3%、58.4%、42.6%;同年,德国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49.6%、60.8%、39.2%;1991 年新西兰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47.1%、53.9%、40.6%;同年,日本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52.5%、63.3%、42.2%。而1991/1992年度巴基斯坦劳动力参与率分别只有28.1%、46.1%和9.2%。这种参与率甚至比印度和孟加拉国都低。1981年印度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36.8%、52.7%、19.8%,分别高出巴基斯坦劳动力参与率8.7、6.6和10.6个百分点。孟加拉国1983/1984年度劳动力参与率分别为29.9%、53.5%、5.4%。总的劳动力参与率和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比1991/1992年度的巴基斯坦高出1.8和7.4个百分点,只有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比巴基斯坦低3.8个百分点。

  民族宗教

  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追溯历史,最早居住在巴基斯坦地区内的土著人为达罗毗荼人。后来先后迁移到南亚定居的民族有雅利安人、希腊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巴基斯坦的民族分为雅利安族系和伊朗族系,均属于印度欧罗巴人种。雅利安族系和伊朗族系从中亚细亚的雅利安人衍化而来。从中亚地区直接迁移到印度的雅利安人称为印度雅利安人;从定居在伊朗和阿富汗的雅利安人中分支出来再进入印度雅利安人被称为伊朗族系的雅利安人。这两支迁移民族进入印度后,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杂居通婚。这些民族经过长期的融合,繁衍成为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四个主要民族:旁遮普人、信德人、帕坦人和俾路支人。

  巴基斯坦96%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将伊斯兰教奉为国教。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宪法规定,经训是国家立法的主要根据,任何法律应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精神;国家总统必须是穆斯林。

  巴基斯坦除国教伊斯兰教外,还存在印度教、基督教、拜火教和佛教,但这些宗教的教徒数量很少,仅占全国人口的3%。

  民俗节日

  一 民俗

  服饰

  相对而言,巴基斯坦的传统服饰比较保守,妇女从头到脚都裹得比较严实。通常由三件套组成。一条长长的纱丽先在头上裹,然后从肩头披过后达至将近脚的位置;一件长袖、长至膝盖以下、两边开口的连衣裙;还有一条脚踝处收得紧紧的裤子。纱丽,南亚妇女服饰的代表,其质地有纯棉、纯毛、羊绒和混纺等,花色品种多种多样。季节不同,妇女所着纱丽厚薄各异。颜色一般较厚重。另外,首饰在巴基斯坦妇女着装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巴基斯坦妇女几乎都佩带得体的首饰。在长长纱丽的映衬下,这些首饰显得格外夺目。从某种程度上看,她们在服饰上的传统与她们在首饰上的时尚、新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巴基斯坦妇女服装厚重的颜色不同,她们的首饰一般都非常时尚,且富丽堂皇。所佩戴的首饰一般都是成套的:耳环、鼻饰、项链、戒指,甚至还有脚环等。由于是成套设计的,无论是在款式还是颜色上都是相互呼应的,而且与她们的服饰浑然一体。

  饮食

  巴基斯坦的食物类似于印度,综合了印度北部和中东的口味,任何形式的肉或炒饭都添加大量的香料。肉类为牛羊肉、鸡、鱼等,禁食任何形式的猪肉。宰杀牛羊时必须按照教法规定诵“真主至大”,并以断喉法宰杀。动物的血和自死物均禁止食用。不许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违禁者会受到伊斯兰教规的严惩。

  巴基斯坦人的主食为面食和大米,尤其喜欢粗面烙饼。巴基斯坦的大米品质优良,做成的抓饭是婚礼和待客的主要食物。巴基斯坦的菜肴大量使用桂皮、小茴香、安息茴香、八角茴香、胡椒、番红花、丁香、姜黄等多种香料,或使用各种咖喱粉,故有一种独特的浓烈香味。巴基斯坦人嗜食辛辣,各种菜肴均放入大量干辣椒。他们还喜食各种油煎、油炸食品,喜欢生食蔬菜。蔬菜煮熟时做成菜泥。蔬菜中各种豆类很受欢迎,消费量很大。巴基斯坦的甜食种类很多。在求婚、订婚、结婚时,男女双方都要分发和馈赠大量的甜食。男方登门求婚时,女方是否接受男方赠送的甜食是判断女方是否同意求婚的标志。一种以细面条加酥油、糖、干果做成的甜食是开斋节的专门食品。巴基斯坦人喜欢牛奶、酸奶、奶茶。有一种名叫克什米尔茶的奶茶很有特色,颜色呈玫瑰色,掺有研碎的阿月浑子和巴丹杏。由于天气炎热,巴基斯坦人喜欢喝凉水和冰水。吃饭时往往喝凉水。

  婚丧嫁娶

  巴基斯坦通行族内婚姻和近亲婚姻惯例,即堂兄妹、表兄妹之间通婚。随着社会发展,在大城市,这种婚俗已经被打破,但是,在农村地区,这种古老的习俗仍然存在。

  巴基斯坦婚礼别具一格,城里人举行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各居一室,新娘的房子只许女宾入内,新郎的房子则是清一色的男士;婚宴也是分开举行,不容混杂。新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往往身披绣着金花的大红锦缎,一条坠着宝石的金链从头直垂到额前,鼻子左侧装饰着一块翡翠,满身珠光宝气,粉颈低垂,羞羞答答。

  在巴基斯坦,许多人认为,未婚妻应该由自己的父母帮助找,因为,未来的妻子要和自己的公婆相处和睦。因此,许多年轻人在结婚前,还没有见过自己未来妻子的面。而且,由于巴基斯坦实行男女分校制,青年男女很难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只好让自己的父母代劳。这种由父母双方包办的婚姻,被称为“安排式的婚姻”。当儿女到了结婚年龄,父母就要为子女物色对象,男方父母派人了解对方情况,如果对方同意,男方父母便向女方求婚,待女方同意后,双方商定订婚日期。订婚通常在女方家里举行,男方带着戒指、首饰和衣物前往。订婚仪式上,先由男方母亲给女方戴上戒指,然后由女方母亲给男方戴上戒指。订婚后,双方来往增多,每逢节日,彼此赠送礼物,但未婚夫妇不能见面。结婚一般在订婚后的一年或一年半之后,婚前要举行各种烦琐的仪式,即芒恰仪式和迈哈迪仪式。芒恰仪式一般在婚前三四天举行,届时,女方有姑娘的女友和亲戚中的妇女参加;男方的妇女和姑娘送来黄色衣服、甜食、手镯和一种叫做乌勃登的黄色香膏。由几名有夫之妇把香膏涂在新娘的身上,其目的据说是可以使新娘的皮肤变得柔嫩。新娘涂膏后不能出门,也不能见太阳,直到结婚的前一天才能洗掉。这种香膏是黄色的,容易弄脏衣服,所以姑娘的衣服、被褥都是黄色的。现在,城里人多数只是象征性地往头上和手心上涂点油。迈哈迪仪式于结婚前两天在男女双方家里举行。迈哈迪是一种植物,其叶汁呈棕黄色。这一仪式一般在傍晚举行,男方大队人马赶到女方家,领路的是几位年轻的妇女和姑娘,每人手托一盘,上面放着捣好的迈哈迪,并装饰有茉莉花或纸花,周围插上点好的蜡烛。来到新娘家后,先是在院子里载歌载舞。新娘出来,新郎的母亲往她嘴里放一块名叫“勒杜”的球状甜食,并给一定的赏钱。而后,新娘回到房间,用迈哈迪纹手。当晚或次日晚,再由女方家人去男方家举行同样的仪式。举行仪式时,男女双方家里都要张灯结彩,欢歌劲舞,宴请宾客直到深夜。

  迈哈迪结束的次日,在女方家举行正式的婚礼。这天早上,新郎穿上女方送给的结婚礼服,由长辈给戴上围有花环的金丝帽和花环,长辈和其他亲友还赠送喜钱表示祝贺。然后,带上衣物、首饰、化妆品等彩礼和许多甜食,坐上彩车或者骑马去新娘家迎亲。到新娘家,男女宾客分两处,婚礼开始时,伊斯兰法官和证婚人就事先填好的婚约内容向新郎发问三次,新郎回答三次“同意”,并在一式四份的婚约上签字。然后证婚人持婚约让新娘签字。接着是伊斯兰法官或家族中的长辈致辞祝贺。仪式完毕后,女方设宴大请宾客,宴后展示嫁妆,最后由新郎带着新娘,在《古兰经》的引导下,坐上彩车或花轿回家,出发时新娘家往彩车上撒硬币、纸币、鲜花瓣和金银色纸屑。当新娘上车时,她的母亲、姐姐和女友,便一个一个走过来与她吻别,并要依依不舍地痛哭一阵。娘家人哭是高兴,新娘哭是表示对娘家的眷恋。新娘来到婆家后,要由婆婆或其他长辈妇女揭开盖头,揭盖头时长辈必须给新娘礼钱。

  在巴基斯坦城市,有专门的婚礼楼,专供青年男女结婚之用。在婚礼期间,晚上七八点钟时,新娘和新郎以及来宾便涌入婚礼楼。新娘身穿盛装,头上盖着透明纱巾与新郎并肩坐在礼堂的舞台上,下面是客人。来宾们一个个走上前去或祝贺、或祈祷祝福。随后举行鸡尾酒会,场面热烈,一直持续到深夜。

  婚后次日,男方大设宴席答谢亲朋好友。第二天新娘家人接新娘回去住数日。数日后,亲戚们轮流宴请新婚夫妇,馈赠礼物。这一活动要持续半月至一月之久。

  巴基斯坦自古以来,盛行大办嫁妆的习俗。嫁妆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声誉。姑娘一出生,父母就开始为女儿的嫁妆积蓄,一旦订婚,女方就开始置办嫁妆。为了使男方满意和女儿以后幸福,女方一般要花费1万甚至更多的卢比。嫁妆一应俱全,从小小的洗手壶,大到彩电、冰箱、小汽车等。婚礼举行时,女方要当众展示陪嫁物品,以显示自己的阔气和抬高女儿的身价。嫁妆越多,女儿在婆家的地位越高,反之,则会受到婆家的轻视甚至虐待。如果家里有几个女儿,则会导致家庭因置办嫁妆而负债累累。

  由于巴基斯坦人把婚姻看得非常严肃、神圣,加之传统习俗和宗教影响,在巴基斯坦,离婚非常少见。但也有例外。

  巴基斯坦的丧葬仪式需要按照伊斯兰教规的要求进行。人在快断气的时候,死者家属在这时必须站在死者的周围,以防止魔鬼的出现,并祈祷以减轻死者临死时的痛苦。等到一咽气,将死者的面朝向麦加。穆斯林相信人的灵魂是永恒的,所以死者要有人轮流守护,防止妖魔拖走死者的灵魂。埋葬之前,由清真寺的阿訇为死者净身。把死者安放在铺有木板的坑里,用枣树叶熬煮的水冲洗。按宗教规定,先冲洗头部三次,再把尸体翻向右侧,从头到脚冲洗。而后,涂上樟脑和香料,裹上撒有樟脑的白布放入棺材或尸架上,女尸头上还要另外罩上一块头巾。等到送葬的人到齐后,在阿訇的带领下,缓步走向墓地。在走向墓地的途中,阿訇反复大声朗读《古兰经》的开端和穆斯林的证词。到达墓地后,阿訇带领送葬的人一起为死者祈祷,然后将全身裹满白布的尸体头北脚南面向麦加放入墓穴。同时,人们大声呼喊:“我们都属于真主,我们要回到他的身边去!真主至上!”而后,掩土并向坟头洒水。送葬的人返回,但家属要留下守灵。葬后,亲属要哀悼3日,此后还有40日、6个月和周年纪念日。所有亲属都要参加这些祭奠仪式。

  在巴基斯坦,如果有人去世,亲戚朋友以及同村的人都要来表示哀悼,参加死者的丧葬活动。死者家里3日以内不生烟火,食品全靠亲戚朋友送来。丧葬结束后,哀悼3天,死者家属要对亲戚朋友表示感谢。逢40日、60日和一周年时,死者家属还要举行祭奠活动,设宴招待所有参加祭奠活动的人,同时要拿出部分饭菜送到清真寺,并给穷人、残疾人、乞丐、孤儿施舍。在信德省,从葬后到40天的祭日,每周五都要设宴,有的由亲戚出面,轮流帮助操办。参加宴请的人有时多达千人。这种习俗已经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 主要节日

  真纳诞辰纪念日 真纳,巴基斯坦建国运动领导人,1876年12月25日生。巴基斯坦独立后,每年的12月25日,即真纳的诞辰日,巴基斯坦全国放假,各地举行纪念活动并向卡拉奇的真纳墓敬献花圈。

  巴基斯坦国庆节和独立日 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按居民的宗教信仰分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因此,3月23日被定为巴基斯坦国庆节,8月14日被定为独立日。在这两个节日里,巴基斯坦全国放假,并进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在首都举行阅兵式,各地进行集会、演讲,向真纳墓敬献花圈,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专题节目等。

  圣纪节 回历太阳年3月12日是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巴基斯坦全国各地每年都要进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念《古兰经》,唱赞美诗,颂扬先知穆罕默德的功德。各地通常要举行宗教集会,城市里还要进行盛大的游行。游行队伍抬着巨大的纸做的清真寺模型。街上不时有人拿着长颈瓶向游行队伍洒香水。路边架起的大锅里煮着准备施舍的抓饭,还要分发甜食。此外,还进行赞扬先知穆罕默德功德的诗歌朗诵会。入夜,城市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马路上的中心岛也装饰得金光闪闪。巴基斯坦全国每年为此项活动花去数额惊人的钱财。为这一节日,巴基斯坦全国放假一天,电台和电视台还专门播放特别节目。

  开斋节 回历太阳年9月是穆斯林的斋月。斋月结束后,10月1日是开斋节。斋月的起止以新月的出现并结合伊斯兰教历确定。伊斯兰教历以月亮圆缺一次为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以日落后为一天的开始,经过一个黑夜和一个白天,到日落为一整天。因此,伊斯兰教历8月29日的白天结束后,如见到新月,便进入斋月,8月即为小月;如见不到新月,8月便为大月,8月30日日落之后,自然进入斋月。9月29日日落后,如见到新月,9月即为小月,斋月宣告结束;否则,9月便为大月,至次日日落后,斋月自然结束,进入开斋节。在巴基斯坦,每年都由知名伊斯兰教学者组成“中央新月观察委员会”,负责观察新月的出现。如该委员会未看到新月,而其他地方有人看到且有证人,也有效。据此,观察委员会可通过广播、电视向全国宣告斋月的起止日期和开斋节的开始。据说,开斋节起初是为了纪念1300年前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该月夜间传授《古兰经》,在此期间,穆罕默德很少进食,后来这个月就演变成斋月。斋月期间,穆斯林必须在日出与日落这段时间内不吃不喝,不抽烟,并克制一切私欲邪念,以表示对真主的笃信和崇拜。入夜后,把斋结束,人们才能吃喝抽烟,探亲访友。斋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是一个重要日子。这天晚上,各家欢聚一堂,念《古兰经》,唱赞美诗,宴请宾客,迎接开斋节的到来。

  开斋节是穆斯林最隆重的节日。10月1日清晨,人们沐浴、盛装,妇女还要戴上各种首饰,手上和脚上都画上棕色图案,去清真寺做礼拜。亲戚朋友见面时,拥抱三次,互致节日的祝贺。礼拜后还要到死去的亲属墓前,为其祈祷,然后回家吃各种甜食和糕点。因此,开斋节又叫“甜尔德节”。下午,人们开始享用为节日准备的各种丰盛的食品,节日持续三天,人们通常赶集购物,探亲访友或外出游玩。作为节日礼物,长辈们还要给孩子或亲友的孩子钱、玩具等。

  古尔邦节 回历太阳年12月10日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其隆重程度仅次于开斋节。“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是“牺牲”之意,所以,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据古代阿拉伯宗教传说,阿拉伯先知易卜拉欣梦见真主,启示他宰杀自己心爱的儿子易司马仪,用于献祭,以考验他对真主的真诚。当易卜拉欣举刀欲将其爱子易司马仪宰杀献祭时,真主派天使牵来一头绵羊,让易卜拉欣宰羊献祭代替献子。从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就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以纪念易卜拉欣对真主的忠诚。伊斯兰教产生后,这一习俗又在穆斯林中得到了继承,成为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古尔邦节持续三日。在这个节日里,穆斯林沐浴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但做礼拜的时间比开斋节时间短。根据教规,凡经济独立的穆斯林都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在节日期间宰牲献祭。他们一人可宰一头羊,也可由7人合伙宰杀一头牛或一峰骆驼献祭。献祭的东西应是自己最珍爱之物。因此,有些人给牛、羊和骆驼挂上铃铛,披红挂绿,或将毛染成人们喜爱的颜色,以示珍爱之情。牲畜宰杀之后,1/3的肉留给自己吃,1/3用来馈赠亲朋好友,1/3用于施舍穷人。

  巴基斯坦伊斯兰圣徒忌辰节——乌尔斯 自公元8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在南亚次大陆不断发展。在传播伊斯兰教的过程中,以色列宗教学者和苏非派传教士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苏非派传教士,他们深入穷乡僻壤,孜孜不倦地为传播伊斯兰教义而工作。他们生活简朴、信仰虔诚、学问高深,还努力学习当地人民的语言,注意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教义,影响很大。有些苏非派传教士还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们死后,仍然受到人们的崇敬,被当作圣人,他们的墓地被当作圣地,还修建华丽的墓殿。平时,人们常去他们的陵墓念“法谛海”(《古兰经》首章),献牲,祈求他们的庇佑,每逢他们的逝世纪念日,其墓地所在地都要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称“乌尔斯”。乌尔斯一般举行三天,信徒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有的甚至赤脚步行数百公里赶来,以示虔诚。乌尔斯的纪念活动以“浴墓”开始。当地的政界要人、著名宗教学者等以数百至数千公斤的玫瑰香水冲洗象征性的大理石棺和墓室地面。此外,还有瞻仰圣墓、念“法谛海”、唱宗教歌曲、跳狂热的宗教舞蹈等活动。乌尔斯的组织者要向信徒们施舍牛奶、斋饭。整个活动的开支十分庞大,但信徒们的捐赠也很可观。巴基斯坦各地的伊斯兰圣徒的陵墓极多,以乌尔斯活动为中心的圣墓朝拜活动已成为巴基斯坦许多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当然,也有一些人对此持反对态度。

  阿术拉节 “阿术拉”是阿拉伯、波斯、乌尔都语的共同词汇,本意为“第十”,并特指回历1月10日。据说,这一天是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等先知得救的日子。又传,安拉在这一天创造了人、天园和火狱等,故称神圣日。但是,对于巴基斯坦什叶派穆斯林来说,阿术拉是专门用来哀悼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被尊为什叶派领袖侯赛因的日子,故又称“哀悼节”。公元680年,侯赛因在卡尔巴拉战役中殉难。

  阿术拉虽然是巴基斯坦的第三大宗教节日,但其纪念形式及场面之壮观感人却超过了宰牲节和开斋节。悼念活动从回历1月1日(公元约8月中旬)或3日开始,到10日达到高潮。10日之前,该教派所有妇女都穿黑袍。10日,男子们结队上街悼念。队列的前导是各种悼念标志和模型:作为什叶派战旗的黑绿两色旗帜,象征着什叶派尊崇的穆罕默德、侯赛因等五位圣人的图案及侯赛因的陵墓和战马的模型。悼念队伍中的每个青年男子都手攥四五根约二尺长的铁链子,用力往自己的背部甩打。铁链的末端各系一把半尺来长的利刀,刀的末端呈弯钩形,犹如一只只犀利的鹰爪。他们一甩一拉,身上立即出现几条殷红的链痕和刀伤。那些弯钩,更是撕裂着一块块皮肉。不多一会儿,一个个便皮开肉绽,遍体鳞伤,令人惨不忍睹。连逊尼派的围观者也往往禁不住潸然泪下。可那些青年似乎毫无痛苦之感,随着哀悼之火愈燃愈烈,他们还在甩打铁链的同时,还不断地捶胸顿足,呼唤侯赛因的名字。队伍中还有人高声背诵19世纪著名乌尔都语诗人阿尼斯和达比尔为纪念侯赛因而作的哀悼诗。于是,喊叫声、诵诗声、哭泣声交织在一起,十分慷慨悲壮,就是外国人看了,也为之动容。这时,那些痛不欲生的哀悼者,有的因流血过多而休克,有的因极度悲伤而昏厥,纷纷被抬到医院抢救。至此,节日的哀悼活动达到高潮。

  由于侯赛因殉难于沙漠之中,受尽了干渴的折磨,许多什叶派穆斯林在哀悼期间还在街头巷尾设摊,向行人舍水舍饭以还愿。

  此外,巴基斯坦比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劳动节:5月1日;伊斯兰教新年:6月10~12日;保卫巴基斯坦日:9月6日;圣诞节:12月25日;节礼日:12月26日。(信息来源为一带一路数据库网站)

(责任编辑:于跃)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