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陈言点评日本 > 日本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GDP突降12.7% 面临战后最严重经济衰退

2009年02月19日 13: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陈言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麻生首相最近有些烦。首先是内阁支持率降到只有14%左右(《朝日新闻》2月10日公布的调查结果),而一向发挥自民党机关报作用的《读卖新闻》,这个时候(16日)也跳出来说,麻生支持率很有可能会跌到个位数。

    但支持率低是低了点,毕竟只要麻生首相硬挺着不解散众议院,新的选举就要等到半年后的9月才能进行,对麻生来说,政局尚在可掌控范围内。

    可GDP增长率下降12.7%,这就不是麻生能控制的事了。   

    汽车、电子双双遭重击

    11日,麻生发表讲话说,虽然世界同时爆发了经济危机,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受到的伤害要轻微很多”。《朝日新闻》立即发表社论予以反驳:“汽车进入困境,首相发言太轻松。”

    的确,日本产业近来出现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难题。本来,丰田预计2008年能至少赢利100亿美元,但到年中就觉出情况不妙,发表更正说赢利只有30亿美元左右。但到了年底,丰田给出的数字是亏损15亿美元,后来再次更正为亏损35亿美元左右。2009年,丰田很可能亏损100亿美元。

    日产、三菱汽车等日本汽车企业也都遭遇了和丰田一样的困境。

    电器企业情况也很糟糕。日立亏损70亿美元、松下亏损35亿美元、东芝亏损28亿美元,把中国人所熟悉的日本重要家电企业一一数过来,竟难以发现一个赚钱的企业。

    麻生在出道成为政治家以前,也是个经营企业的人,对企业面临的困境应该有切身体会,但他似乎没有预料到这一幕。    

    出口型经济走到尽头

    日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为18%,比东亚其他国家要小很多。也许麻生所说的“日本受伤害轻微”的言论正是基于此吧。

    然而,如果仔细观察日本经济的话,就会发现:2007年,日本的出口盈余比2005年增加了30%,其中,高级轿车、大型液晶电视等供高消费人群的产品是主要赢利点。高档品的出口一旦减少,日本经济立即会陷入危机。而在2008年最后一季度,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子、电机、交通机械(汽车)出口下降了10%以上,企业库存巨大,资金周转不灵。在企业巨亏的时候,国家经济当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日元升值让日本经济更是雪上加霜。2008年8月,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大体上在1:110左右,而2009年2月则达到1:90左右。日元升值了近20%,这让日本的出口业变得更加困难,丰田在美国的汽车销量就下降了30%。过去日本企业通过贸易在国外赚到的美元此时换算成日元后,又因为外汇汇率的损失,少收了20%左右。

    今后,靠出口来拉动日本经济已经没有太多可能。麻生内阁不仅对日本政治的判断出现了较大失误,对经济动向也反应过迟,这让麻生内阁更加失去民意,而日本经济走出危机则需要花更长的时间。

(责任编辑:苗苏)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