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交流培养民间感情,通过冷静人文分析在文化上理解对方。
3月15日,2008名中日青少年在北京欢聚一堂,拉开了“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的序幕。
德法两国超越数百年隔阂,特别是超越两次世界大战给两国民众造成的严重心理创伤,走向理解与和平共处,这与1963年两国签订的《爱丽丝条约》有很大关系。条约的内容包括两国每年派十余万人到对方国家访问交流,终于使多年敌对的两个国家成为当今欧盟最重要的核心国家。
3月15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在北京开幕,笔者与原日本驻华大使、2008年“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日方组织委员谷野作太郎、小林阳太郎委员长、石川好委员一起,特别谈到了《爱丽丝条约》在法德修好中的作用。
而中日两国要超越历史和民间情感上的隔阂,同样也需要走一条“爱丽丝之路”。
需要民间的热情交流 石川好是日本著名作家以及美国问题专家。此次中日青少年交流活动,石川率领148名日本高中生访问了重庆。“同学们离开重庆时,我看到不少日本学生和中国学生紧紧拥抱。有好几个同学决定要来重庆留学。短短几天的交流,就让日本学生下了这样的决心。”石川说。交流能通融感情,重庆并不是中国教育的中心,日本学生之所以想到这里来留学,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对这里的中国同学有了好感。也许真的来到中国,在这里生活会遇到种种困难,但能超越困难,通过留学对中国有更切身的理解,这样的年轻人多了,中日民间的感情就会靠得更近一些。
小林阳太郎委员长的高中及大学是在美国度过的,谈到年轻人的国际交流时,他对笔者说:“年轻时的交流往往能影响人一辈子。不少25年前来中国参加青年交流的人,很多人现在已经成了地方上的领导或者国会议员。不少当时来过日本的中国年轻人,如今也纷纷走上了领导岗位。”30年前往返于中日两国的人员数量,每年为1万人左右,而现在,每天至少都有1万人。没有经济上的小算盘,不带任何有色眼镜去对方国家进行交流,是冷静理解对方国家的最佳形态。
“2008名青少年的交流,看起来规模已经很大,但我更希望日中之间能有一个《爱丽丝条约》,每年至少有几万、十几万人的交流。”精通外交的谷野作太郎说。
需要学者的冷静分析 德法之间除了有朴素热情的青少年交流之外,在文化上理解对方,与对方国家为建设新体制而共同努力,特别是为了永久不再发生战争而共同建设欧盟的理念,是德法最终走到一起的重要推动力。上百年来,德法之间积怨很深,媒体炒作民间对立感情,很容易取得效果,但两国学者冷静地研究对方国家,特别是从文化、哲学、历史等角度对对方国家深入研究,成为理解对方国家的基础。《爱丽丝条约》在民间感情的培养上发挥了作用,而学者在人文方面的冷静分析,其作用同样不可低估。
中国的日本问题专家以及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有关经济经营的案例分析上,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能像戴季陶、鲁迅、竹内好那样对日本、对中国进行冷静分析的文人、学者,现在则少了很多。在政治方面,像廖承志、张香山、石桥湛山、高崎达之助那样对建设两国关系有自己的理念及行动的人,现在也不是很多。
(责任编辑:苗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