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修近除怨" 各个层面对话频繁

2007年04月02日 10: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陈言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政治家、精英、普通公司职员、旅游者在往返于中日两国的现象,网络上中日网民已经超越了网游对战的阶段,开始坐下来认真讨论两国关系;电视节目中,中日两国的评论家也在尽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国家社会文化习惯,在此基础上探讨两国关系。

    当然我们能经常听见日本某些政治家煽动中日对立的言词,在日本五大报之一的《产经新闻》那里,可以经常看到它们动员了所有日本“厌华”(讨厌中国)评论家们写的文章。我们在中国中央或地方上找不到一位以发表“厌日”言论来彰显自己的官员,在中国的主流报纸上也找不到用《产经新闻》的新闻取舍方式编辑的报纸。但看看中国的网络,一些言词对日本毫无理解,有失偏颇。

    《管子?版法》中的“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一语,被温家宝总理引用后,已为众所周知,温家宝总理“融冰”之旅即将启行。超越中日间存在的障碍,努力改善两国关系,这已经成为大势及主流。

    交流:多层次并进

     2007年3月15日,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公明党干事长北侧一雄率领的日本执政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如果细心地观察中日关系的话,会发现每一、两个月就会有中日政党之间、政府之间的互访。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频繁。

    除了见诸报端的报道外,去中国的中小城市,与那里的政府领导交谈,会发现他们大都访问过日本,或者是在本地与日本政治家、地方政府官员有过交流。大连、沈阳等城市的主要领导,基本上每月都有与日本政界、经济界的会面机会。其他沿海城市、主要内陆城市的情况也大体相当。记者在日本国会议员大楼采访过数位议员,他们所属的党派不同,但他们大都在近年访问过中国,每次访问绝非只到北京,通常他们以北京外加一个地方城市的日程访问的中国。

    说到中国,日本的国会议员通常能说出几位他们结识的中国人大或者地方人大的代表来。执政的自民党、公明党有和中国共产党的党际交流渠道,在野的民主党等也设有与中国沟通的机构。民主党党内就成立了专门与中国交流的“交流协议机构”,决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进行“定期的持续的交流及协议”。 2007年1月16日,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受民主党的邀请,访问了日本,加深了与民主党的交流。

    去年11月,中国文化体育年在东京开始推进,今年3月,日本文化体育年在北京正式开幕。中日歌星超级演唱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时,日本歌星的歌曲并没有翻译后打到舞台两侧的屏幕上,但在场的中国年青观众手舞彩棒,站立起来与日本听众共同合唱。同一首歌,使用的语言尽管不同,但相同的旋律,让场上的听众转眼间变成了合唱者。同月日本电影节在北京开幕,看电影的同一个镜头,中日观众得到的是同样的感动。

     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来中国访问,形成过一次中日友好的高潮,但前两年日本组织过万名观光者访华,今年同样有大型中日青年互访活动,其规模都远远超过84年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今日本人可以免签证短期来中国,中国现在也已经不是一年只有几千人去日本,而是光从中国去日本旅游的人就有80万。去年12月,日本国土交通观光大臣冬柴铁三在北京接受本文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希望日中两国的人员交流能达到500万人。”其中中国的观光人数应该在100万左右。

    一种多层次的中日交流机制已经启动,“闭祸除怨”的环境在逐步形成。

    隔阂:政治家及新闻的炒作

     35年前,虽然中国邦交正常化了,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开放,舆论渠道只有国家报纸,中国对日本的了解,主要通过在东京的几个国家报纸的特派员发回来的报道,日本能报道的中国也大都限于政治和文化。当电视、互联网开始成为舆论的主要传播者以后,影响中日关系的要素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直接的感性的交流多了,一部分人、媒体的言词特别招人眼目。

    今后10年以内,中日之间是否会发生重大的军事冲突?对此本文记者在中国及日本采访了多位政治家、军事问题专家。所有被采访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任何可能性。”但我们看看日本的政治家,包括身居执政的自民党高层的政治家,出口闭口地谈中国军事“透明化”问题,《产经新闻》等日本报纸不断爆料日本军队泄密问题,似乎在暗示日中之间即将发生战争,煽动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不信。中日对话中,军事威胁问题就成了互相质问的一个重要方面。

    面向未来,人们会很容易对历史有一个回顾。在日本要建设“美好国家”的时候,历史上的污点自然成为了一定要隐去的重点。《产经新闻》可以把某些日本人否定慰安妇、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无数次地反复报道,造成一种日本人都在否定慰安妇等问题的假象。日本政治家在这些问题上的不负责任的言词,也让人怀疑日本国家是否会永远否定侵略战争。

    在中国的网络中,有种对日本不信任的情绪,虽然我们找不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词,但偏激的情绪,会给建立正常的中日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融冰:构筑共同经济利益

     4月1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事务所发表了研究报告《2006年对华直接投资动向》。该事务所副所长真家阳一给本文记者发来了报告的电子版。从报告上看,2006年国外对华投资比上一个年度增加了4.5%,连续三年超过了600亿美元。

    日本已经在中国投下了相当多的资本,构筑了与中国互补的生产关系,而且对中国市场的继续扩展保有信心,“今后日本对亚洲的投资重点依旧是中国,这方面没有变化。”真家说。

    中日间的经济关系是一种互补关系,不存在大的矛盾冲突。中日在文化、体育、社会方面同样没有尖锐的矛盾对立。军事上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中日之间在历史问题、政治问题上见解不一,其解决的办法只有对话。近来,这种对话正以多种形式、多条渠道推进着,修近除怨,给问题的部分解决到来了希望。

(责任编辑:刘晓闻)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