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他举家迁往中国,把中国战后的变化、中国的对日方针及时转告给日本的政治家。
上周刚刚结束的北京?日本电影周上,《间谍佐尔格》是一部非常吸引观众的电影。影片发生的背景———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间———正是日本国内的政治军事全面向法西斯主义转变的重要关头。间谍佐尔格是个双重间谍,他一方面向德国政府透露日本军事政变的内幕,另一方则向前苏联传达德军和日本的军事情报。上世纪40年代前后的日本主要政治家、军人、舆论领袖,基本上都在影片中出现了。可以说,《间谍佐尔格》并不是一部普通的间谍片,它更像一部纪实片,记录了日本全面走向战争的过程。
佐尔格获取日本情报的主要渠道是《朝日新闻》的记者尾崎秀实,而尾崎的主要情报来源是日本贵族西园寺公一、首相近卫文麿等。
影片中的西园寺公一当时只有三四十岁,非常年轻,他一直希望以外交方式解决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是日本外交方面的一个重要人物。
2006年是西园寺公一诞辰100周年,近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不少人远道从日本赶来,也有不少外交方面的高层人士参加。六七十岁的中国人对西园寺或许还有很深的印象,更多的年轻人则是在书本上看到或从老一辈人那里听说过他的名字。
二战结束后,西园寺更加重视日本外交,构筑永恒的亚洲和平、世界和平成了他追求的重要目标。出身于日本名门旺族的西园寺,主动承担起了日本与邻国沟通的工作。1956年,鸠山一郎内阁恢复了与前苏联的邦交后,日中邦交正常化就成了日本外交的一个重要课题。西园寺公一的儿子西园寺一晃说:“我父亲想用三年时间实现日中邦交。”除了在日本做各种努力外,西园寺在1958年举家迁居中国,开始把中国战后的变化、中国的对日方针及时转告给日本政治家。为加深日本对中国的理解,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彼时的西园寺已经五十有余。
原准备在北京生活3年的西园寺,来到中国后一下子就住了12年,直到1970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后才离去。“西公在北京的12年,不断有人去他家里探讨中日关系。很多时候周恩来总理、廖承志接见日本外宾时,一定要西公作陪。”曾经给周总理担任过翻译的王效贤回忆说。
1972年,中日终于迎来了邦交正常化,此时西园寺已经回到了日本。在中国的12年里,他为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做了大量的铺垫。在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周总理曾经郑重地说:“喝水不忘掘井人。”这里面就有很多是对西园寺公一这样多年从事民间外交的人士说的。
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之间当然会出现各种理解上的差异、利益冲突以及政治上的摩擦等。在对对方国家理解的基础上寻找出一种解决方案,这是西园寺公一等老一辈外交活动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对方国家理解得越深,矛盾就越不会发展到尖锐对立的程度,双方更不会以幼稚、刺激的方式去挑战对方国家的民意。近年来中日民间在一些问题上的对立,除了网络上的炒作外,有不少是源于对对方国家的认识不够全面。而像西园寺公一这样在对方国家生活过比较长的时间、不为个人利益而是把亚洲的稳定与发展当成自己追求目标的智者,似乎已经很少见了。
(责任编辑:王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