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日本 中日交流超越憎恶

2006年05月18日 08: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陈言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5月16日,200名中国高中生组成的访日代表团到达日本,中日两国政府推进的高中生交流正式拉开帷幕。今年共有1100名高中生,分6批前往日本参观访问,日本方面也将有1000名学生访问中国。在中日政治关系不那么顺利的时候,年轻人之间的交往并没有中断。在中日交往的长河中,这种年轻人的交流是形成巨流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中日媒体对这些交流报道得并不多,但年轻人的交流能在今后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来。

    中国经济、政治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日本经济则逐步从“失落的十年”中走出来,此时两国共同面临着一个难解的问题:一些民众、媒体在感情上严重对立。日本内阁府在去年年底进行的舆论调查表明,63%的日本人对中国没有亲近感。同样,北京大学最近对中国民意进行调查时发现,63%的被调查者对日本没有好印象。

    媒体能非常敏锐地觉察出民意的变化,负责任的媒体能及时地告诫读者、听众等受众,要克服狭隘的民粹主义;一些商业媒体、特别是弱小及新兴的商业媒体,则会以迎合及煽动的态度,来处理民众心理中的对抗情绪。把自己打扮成弱小势力,过高地评价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然后再回过头来要求政府在各个方面做得更强更大。民粹主义一方面是对自己国家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又在很多场合装怯作勇,是一种不成熟的矛盾体现。

    我们目前尚未对访日回来的中国人或者是从中国回到日本的日本人进行过直接的民意调查,也没有找到相关调查结果,但从我们接触过的人中,能知道一些直接交流状况及影响。

    北京一所中学的学生在放假期间随父母去日本旅游了几天。回到中国后,他和同学们谈了许多感受:“在日本买东西不用砍价”、“问路时,见我听不懂日语,他们一直送我回饭店”等等,该生看到的、接触到的是诚实、热情的日本,对日本的印象有了很大改观。可惜,在中国经济逐步发展起来以后,中国人依然不能简单地去日本访问,日本政府在让中国普通市民去日本观光方面还设有重重门槛,想得到日本的旅游签证手续十分繁缛。

    在日本,一家国营电视台成百上千次地播放去年4月发生在北京的一个涉日游行的镜头后,中国部分人的行动被转化为“反日”符号,似乎是所有中国人每时每刻都在抗议日本申请入常,日本民粹主义在电视里得到了十全十美的发挥。去年4月,一些刚刚回到日本的公司职员总会被问:“中国是不是到处都在反日”、“生活安全是不是受到了威胁”等等。我们知道,去年4月及以后,没有哪位日本职员在中国受到伤害。

    到对方国家去看看,如果有可能的话,到对方国家去学习一段时间,或者真的到对方国家埋头钻研一点学问,这是超越民粹主义、炼就国际眼光的一个重要方式。能参加中日中学生交流的学生毕竟有限,在日本政府壁垒高筑、去日本观光决非易事的时候,去日本留学、学术交流的途径多少还敞开着一条门缝。北海道大学校长中村睦男在5月8日来北京主持该校北京代表处的开业典礼时说:“北海道大学正在加强与中国大学的学术交流,希望扩大中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不仅北海道大学是这样,东京大学、一桥大学等都在北京有代表处,中日间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

    学生、学术上的交流越频繁,就越能减小63%的相互憎恶比率。    

    陈言,《经济》杂志社主笔。

    毕业于南京大学外语系。曾在日本学习工作了14年,在桥本内阁的学术会议任秘书,当过经济学教授。今后将为读者介绍一个更宽泛一些的日本,包括文化、社会、风情、习俗等等。

(责任编辑:王惠绵)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