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陈言点评日本 > 精彩回顾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言专栏:淡细之中的日本人情

2007年06月19日 12: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陈言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随意走近北京的任何一家大一点的书店,都能买到与日本有关的书籍,很多书店的国外小说书架,装满了整整一书架的几十种翻译成中文的日本小说。这一两年,研究日本社会、历史、经济的书籍,出版了数百种,日本正在成为中国读者关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戴季陶笔下的日本政治与军事,周作人叙述的日本社会,他们的著作还在影响着现代中国读者,二战期间美国人本妮迪克特写的《菊与刀》,似乎是中国年轻人理解日本的必读作品。但是,浮世绘中所描绘的享乐安逸的町人(封建时代的市民)、二战后邋遢闲散的日本人、50年代日本生产的仿冒品,这些是戴季陶、周作人、本妮迪克特在写作时不曾看见的,而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步入经济大国以后,新一代日本产品、日本人的勤奋诚实,让日本的形象与60年前的日本完全变了摸样,理解日本需要有一个新的角度。

    尽管谈日本的书籍汗牛充栋,日本小说能让人对那里的社会有一些了解,但最终是大多数中国人盲人摸象,难以对日本有全面的认识。到日本访问数日,走马观花,同样不能解决问题。理解日本,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切入,但最后能达到与日本的相互理解,恐怕要用一个抽象的词:“人情”。 

    大学生们感受到的日本“人情”

    “走近日企,感受日本”访日团的大学生们,前不久在日本看到了他们在电视电影上多次看到过的东京的高楼大厦,京都的古寺神社,不过让他们感触最深的则是日本人的敬业精神,待人的真诚实在。

    访日期间,有一个晚上是住在日本市民家中。这些日本市民中,有些是公司职员,也有前驻中国大使,他们都是乘坐地铁来到大学生们集合的地方,用他们能使用的日文、中文、韩文、英文,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他们对大学生的欢迎。

    没有刻意制作的大鱼大肉,很多家庭是几口人加上中国大学生围在一起,吃一餐很平常的晚饭,让人感觉到一种平常,没有任何感情、心理上的负担。双手接过大学生送来的礼品,郑重地放在小炕桌上,很多日本家庭并不立即打开,但必定要深深地鞠躬致谢。第二天,全家能出动送大学生去车站的又一定要全体出动,很多夫妇一直把大学生送到住宿地点,包括前大使那样的高官,也是和夫人乘坐地铁亲自把学生送了回来。但在离住宿地点只有几步之遥的地方,前大使停下了步伐,让夫人一人把学生送到老师那里。如果不是对日本有点了解的人,包括在前大使家里住了一晚上的大学生,原来并不知道这位盛情邀请大学生去家里住宿的人是不久前在中国当大使的著名外交官。

    日本人特别爱送礼。但每次总是送很简单的一个小礼品,很少看到日本人大包大包地送贵重礼品。接受对方送来的一个小小的礼品,同样也回赠一个满怀情意的小礼物,这样的礼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留下的是一种淡淡的情感,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回忆。

    联系去参观日本大企业往往非常困难,但企业一旦同意去参观,便会拿出十分的热情来。那些排在世界500强企业的第一阵营的企业更是如此。大学生们去参观访问时,企业的副总裁、或者是从中国特意赶回去的中国总代表,会十分认真地向大学生们介绍企业,回答同学们提出的种种问题。大雨中,大学生乘坐的汽车就要离开企业时,人们依然能看到中国总代表在雨中向同学们挥手道别。   

    日本最大的特点是富有人情

    说是日本人工作做得细致,不如说日本人在交往中把人情发挥到了极致。在任何一个商店、饭馆、地铁上,没有一次让人感到不愉快,对待日本国内与国外客人没有两样,表里如一。

    和中国相比,日本国土不够大,人口也远没有中国多,关西关东没有太大的区别,日本的人情更近乎于一致。细腻清淡,好礼不争是日本人情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周作人曾于1925年写过一个短篇散文《日本的人情美》,他说:“日本国民性的优点据我看来……是富于人情。”他把日本民众的人情特点说得十分清楚。这种人情今日犹存。

    我们理解日本,需要从人情的角度去观察,在真正了解了日本的人情之后,说出的话才能让日本民众接受,民间中的一些感情上的摩擦才会消去。

(责任编辑:刘晓闻)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