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陈言点评日本 > 精彩回顾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言专栏:日本解决绑架问题的经验

2007年05月29日 09: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陈言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中国民间在呼吁处理绑架劳工问题时,在组织形式、运作方式上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安倍晋三是日本政界中呼吁解决绑架问题最早、最多的政治家,出任首相后依然特别重视这个问题,几乎在所有外交场合,他都要谈日本人被朝鲜绑架的事。六方会谈中,日本也总是把绑架人质与解决朝核问题挂钩。参加日 本外务省或大使馆的活动,也总能拿到相关宣传资料。

    日本在处理人质绑架问题上竭尽所有政治、外交力量,虽然今后一两年内要在成果上超越前首相小泉纯一郎还有许多困难,但安倍政权的努力加上全体日本国民的团结一致,形成要求彻底解决朝鲜绑架问题的社会舆论,使其将向更深的阶段发展。

    二战期间,侵华日军绑架了数万名中国人到日本,被绑架劳工在那里服苦役数年但分文未得,几千人在日本丢了性命。日本绑架中国劳工与朝鲜绑架日本平民,同为绑架,性质同样极为恶劣,问题都没有最后解决。随着日本全国形成对绑架问题关心的社会舆论,解决日本绑架中国劳工的问题也将会有一个新的舆论环境。

    中国民间在呼吁处理绑架劳工问题时,在组织形式、运动方法上也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将绑架拿到国际社会上

    上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有些日本平民无缘无故失踪,后经从叛逃的朝鲜特工那里得知是朝鲜绑架了这些人。日本政府目前已经确定的被绑架人数为17人,但日本媒体认为这一数字有可能更多,也许有近百人。

    对于绑架问题的处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日朝之间进行的,但近年出现了一个新变化,日本开始把绑架问题拿到国际社会上,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向朝鲜施加压力,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被绑架的日本人家族多次去美国等国家揭露绑架的丑恶,美国总统布什也曾接见过受害者家属。美国还拍了一部纪录片《绑架———横田惠的故事》,将二十余年来横田惠的父母是如何努力寻找自己的女儿、在得知是被朝鲜绑架后通过各种活动动员日本政府出面解决的过程公之于众。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看似平静地记录了横田家族寻找女儿的努力,但其间透露出的骨肉亲情、始终不渝的寻找信念以及反映出绑架的冷酷无情,观者无不被打动。中国需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日本被绑架家族通过让政治家对绑架问题重视、理解,特别是通过让安倍晋三亲自过问此事,使绑架问题迅速成为日本全国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日本国内取得一定成果后,又通过美国电影和艺术家,把日本的声音播放到了全世界。

    在中国被绑架劳工问题上,日本法院多次对军队的绑架做出严厉批判,承认绑架中国劳工问题,虽然在道歉与经济赔偿上的判决不尽人意,但毕竟让人看到了希望。如果中国的媒体、政治家也能真的关注这个问题,中国劳工被绑架问题能够让全世界知晓,那么,离问题的最终解决也会更近一些。

(责任编辑:刘晓闻)

鍒嗕韩鍒帮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