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陈言点评日本 > 精彩回顾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言专栏:日本18年前的股市泡沫

2007年05月16日 11: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陈言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中国股市持续火爆,几乎到了人人炒股的地步,不知风险为何物。本栏作者特意撰写一篇讲述18年前日本全民炒股时代的文章,有心者或许可以从中品出些滋味。 

    18年前的1989年,日经股票指数飙升到了38915点。冲破4万点大关并最终进军6万点,当时的企业家、股票专家和媒体都深信不疑。反映到老百姓的生活上,市场上数万日元一瓶却名不见经传的法国葡萄酒也需要排长队购买,不开几百万日元一辆的高级国外轿车,似乎就很没面子。日本人潮水般地涌进美国、欧洲、东南亚,见什么买什么,从美国的洛克菲勒大楼、世界名画到普通的民间工艺品。人们说,那时是日本泡沫经济走向极端的时代。

    但是,日本的股票在过去18年里不仅没有跃上4万点,甚至还一度下跌到了8000点左右,等于整个股票市场的4/5纸上财富都成了泡沫。洛克菲勒大楼又卖给了美国,名画回到欧洲,市民开始去郊区抢购100日元一听的啤酒。如果现在还有人公开劝朋友“理财”,要不会被人认为说这话的人有毛病,要不就会被人嗤之以鼻。尽管日本现在有1500万亿日元的个人资产在寻求投资项目,但在泡沫狂时代被毒蛇咬过的人,至今心有余悸。

    那些在泡沫时代享尽荣华富贵的人,如今依旧在社会最底层痛苦地呻吟着。

    暴富让人不再有工作能力

    1986年,中田(化名)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因为成绩特别优异,家庭背景又很好,所以顺利进入一家大证券公司工作。日本的年薪通常是全年12月的工资外加相当于几个月工资的奖金,但证券公司的年薪可以达到20个月甚至是将近30个月的工资。中田大学一毕业就能拿到近千万日元年薪,与他在大企业工作的父亲相比,没差多少。

    那时,股票特别好卖。1986年的日经平均指数为16386点,到1987年升到了23176点,1989年达到了34043点。中田打电话给那些大爷大妈,很简单地说上几句话,他们就把积蓄拿出来买股票,他们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也会不断地给中田打电话,询问到底买哪家的股票收益会更多。

    中田开着他的超大豪华进口轿车去见那些大爷大妈们,有时也请他们吃上一餐,大都是不用开发票,因为到单位报销几千日元太费时间,不值得。即使是1989年股票开始下跌时,证券公司也说这是新的投资机会来了,中田鼓励更多的大爷、大妈们继续把钱砸进去,不能有半点犹豫。结果,股票再也没涨上去。当市值到了购买价格的一半以下或1/3以下时,中田已经无法面对那些听信证券公司的宣传、拿出全部积蓄购买股票的大爷大妈们,他辞去了证券公司的工作。

    去干自己的专业?去报纸杂志工作?那点收入似乎根本不值一谈。中田在等待股票市场回暖,但转眼就是十年过去了。这期间,他不断地找工作又不断地换工作,从未把现在的工作当成自己终生的追求。他一直未婚,他在等待证券市场的新机会,他甚至看到了这样的机会已经到来。但他也发现自己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有更多名校的优秀毕业生不断地进入金融市场来,他这时才突然发现,自己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机会了。

    日本经济泡沫时代进入企业工作而现在已不再年轻的职员们,在今天依然有很多人不能成为企业的支柱。享受过暴富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失去了勤恳工作的能力。

    成为亿万“负翁”的医生

    在山口县一家医院的门口,停着一辆锈迹斑斑的房车。主人过去是个很会生活的人,但现在则看得出,那样的生活似乎已经离主人很远了。

    医院院长中村(化名)从父亲那里接管了现在的医院及数百亩位于市中心的土地。在日本股票飞涨的时候,中村听信了证券公司的话,拿医院、土地做抵押,从银行很轻易地借到几千万日元,投入股市后正赶上股指狂跌,似乎从未赚过钱,越想捞回来就陷得越深,曾几何时,土地都被银行收去,账面上却还欠着银行数亿日元的债。

    在股市上豪赌,除了成为“负翁”以外,有几个人真的富起来了呢?那些做教师的、当公务员的、在公司当职员的普通日本人,凡是在股市上试过水的,大都在泡沫狂过去以后,在痛苦中挣扎了十几年,到现在也未能翻过身来。

(责任编辑:刘晓闻)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