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陈言点评日本 > 精彩回顾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言专栏:处处小心的丰田与漫不经心的现代

2007年05月08日 1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陈言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在东京闹市街头,除了能看到有钱人、政治家乘坐奔驰宝马以外,其他基本上是日本品牌的车;在首尔街头,人们能看到的也基本上是韩国品牌的汽车,很难想象外国大众车能在韩国独领风骚。

    如果能把日本丰田卖到韩国,把韩国现代卖到日本,撇去两国特有的民族感情问题、对汽车情有独钟的感觉问题、汽车支柱产业的国家政策问题,单谈市场营销,这当然会有场热战要打,战略战术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汽车的最后销量。

    丰田:处处小心

    在首尔要寻找号称“有路必有”的丰田车,似乎需要花不少时间。韩国对本国汽车的“热爱”程度,从进口车比率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目前的数据是3%。可能是日本有钱人早就国际化了,同时政治家在行动及口号上特别“爱国”,但在享受上却也很国际化,日本的进口车比率为5%,比韩国高出了2个百分点。拒“他国车”于国门之外,日韩异曲同工,各自心照不宣。所以去对方国家卖车,想得出来会有多么艰难。

    上个世纪90年代,丰田决定在韩国设置临时销售店,把专门出口美国的轿车“阿巴龙”拿到韩国试销,以投石问路。丰田反复从销售上寻找过突破口,但丰田调查部得到的唯一结论是,韩国绝对不肯接受“日本丰田”这个概念,同仇敌忾,要拒丰田车于国门之外,打出丰田旗号等于不想在韩国卖车。

    丰田来了个换位思维,拿出在美国风行一时的“雷克萨斯”,用雷克萨斯攻韩国市场。在韩国人眼里,雷克萨斯是美国富裕阶层喜欢的高级车,绝对没有丰田色彩。2001年"美国"雷克萨斯开始登陆韩国,4年后的2005年,雷克萨斯已经超越了德国宝马,成为韩国最多的进口车型,现在依旧稳坐在韩国第一进口车的金交椅上。

    在用阿巴龙攻打韩国市场不利的情况下,丰田改头换面,隐去日本商标,用雷克萨斯攻下了韩国市场。整个过程处处小心,终于有了今天的成果。

    现代:漫不经心

    现代索纳塔是在电视剧《冬日的索纳塔》(中文意译成《冬日恋歌》)在日本走红时,于2005年开始登陆日本市场的。数亿日元的宣传费投出去了,2006年全年在日本只卖出了1651辆,估计连广告费都回收不了。07年的目标是3000辆,相当于在中国某些城市一个月的现代汽车销量。何以如此悲惨?是不是遭遇了日本民族主义的排斥?

    日本是个汽车生产大国,汽车行业的国际化也进行得特别早,不仅没有对外国车的歧视,而且很多日本人想开一辆外国车。问题是这款车应该有他们在国产车中找不到的感觉,有国产车厂家不能提供的新型服务。

    索纳塔是一款供中年男性使用的商务车,《冬日的索纳塔》的最热心观众是日本的中年妇女,电视剧再热,也只能影响中年妇女,她们不是商务车的消费者。

    在中年男性使用的商务车市场上,日本各厂家都在生产各自的车型,几十年的信誉摆在那里,不是一部电视剧,一股韩流能左右得了的。

    现代汽车登陆日本市场时,是否也曾经投石问路,做过细心的调查?这个无从查考。漫不经心匆忙上阵,恐怕是现代汽车不能轻易拿下日本市场的最重要的原因。

    离日本最近的韩国尚如此,其他国家的企业登陆日本市场,能取得的成绩大概又要在现代之下。

(责任编辑:刘晓闻)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