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陈言点评日本 > 精彩回顾 > 正文
中经搜索

陈言专栏:软实力的过软与焦躁

2007年04月25日 13: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陈言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终于熬过了“失落的十年”,经济的持续发展周期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候。但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并没有带来日本软实力的上扬,而软实力过软让日本的政治家、精英们特别焦躁。 

    物质丰富与精神缺乏

    在日本政界,小泉纯一郎前首相和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也许在将来会被史学家冠以在日本政治史上留下英名的政治家,但现在就对他们的政绩做出结论,恐怕为时尚早。从中国比较熟悉的日本政治家中,像中曾根康弘、田中角荣、池田勇人那样的政治家,在近年的日本政坛已经很少能看到了。

    从财界看,经团联等经济组织的会长过去大都是仗义执言、敢说敢干的人,他们的言谈与自己的企业没有太多的关连,或者他们的企业本来就是以国家项目为重要对象,不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说起话来可以直来直去。平岩外四(东京电力)、稻山嘉宽(新日铁)、土光敏夫(东芝)等名字大都为中国人熟悉。但现在却鲜有这样的人出现。

    在学界,尽管1972年建交前后中日交流并不多,日本大学里的教授数量也远没有今天这么多,但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洋经济史、社会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日本学者的著作广为人知。宇野弘藏(经济学)、大冢久雄(西洋经济史)、中根千枝(社会学)、丸山真男(政治学)等人的著作,在学术味浓一些的书店里都能买到,在大一些的图书馆里也能找到。如今日本学术国际化了,能用英语写书的人也很多,但能让中国读者潜心阅读的学术书籍却没有增加多少,特别是现代日本文科研究,能真正影响世界的成果实在不算多。

    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为止,日本在物质上的跃进令世界叹为观止。但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给日本太多的精神财富积累,虽然也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出现,但日本却在文化、文科学术研究上的成绩平平。

    推动软实力适得其反

    外务大臣麻生太郎的专车里放着大量的漫画,麻生本人在演讲时能纯熟地使用漫画主人公的故事、姓名,让会场气氛非常活跃。麻生的动漫知识非一般人可比。在麻生的推动下,以动漫为软实力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日本的国策。

    但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几个调查数据,却相当地令人沮丧。2003年,日本动漫出口到美国的金额为50亿美元,而2006年骤然下降到31.1亿美元。在日本国家要大力推进动漫的时候,出现这样的事,说明动漫软实力的增长能力、其本身的作用都还十分有限。

    商业手段不能提升软实力的水平,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当日本也寻找不到新的建设领域时,在政治家那里就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焦躁,他们要以参拜神社、修改和平宪法、派兵出国作战、发射间谍卫星等等,来凸显日本的存在。而一些大学教授也以发表对外强硬论一举成为媒体学者。但是,想以此来提升日本的软实力,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日本在一些国家心目中很难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受尊敬的国家。

(责任编辑:刘晓闻)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