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破冰融冰后就会出现春江滚动。2006年10月,日本安倍晋三首相迈出破冰之旅的第一步以后,2007年4月11日,温家宝总理访日,是为相隔了六年半中国总理的又一次访日,是开启安倍破冰之旅后的融冰之行。
“我觉得进入21世纪以后,日中之间反而陌生了起来。”一位在北京已有3年多采访经历的日本记者对笔者说。两国首脑间的相互正式访问一时断绝以后,在历史问题、国际问题上的理解差异,民间出现的相互憎恶现象,让中日两国忽然陌生了起来,几年过去了,当人们回首往事时,发现中日之间尽管在经济文化体育上的交流十分顺畅,但两国之间的确有了那么一层厚厚的冰。
也正是因为了有了这样一层坚冰,在国际化浪潮中,地区的集团化以同样的速度发展时,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域(NAFTA)先后结集,成为世界两大政治经济联盟,而在经济方面位居第三,但发展速度上最快,最有活力的是东亚地区,这里本来是可以通过加深理解,让经济变得更有活力的,但中日两国政治矛盾重重,中日韩三国内部意见有分歧,东亚的联盟还是很遥远的事,在自由贸易区(FTA)的建立上,同样充满了艰辛。
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比较通畅的时候,从政治上化解中日坚冰,就成了两国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日本冰冻
评论家田中直毅是小泉首相执政期间的智囊人物,如今也还保持着与小泉的紧密关系。小泉纯一郎退任,安倍晋三接下首相职位,很快访问过中国以后,田中也来到了中国。他感受到了安倍首相访华后,中国对日关系的不少变化,在与笔者的交谈中,田中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小泉首相反复说过,他自己是日中友好的提倡者,除了靖国神社问题以外,小泉不是搞摩擦的人。”
在日本媒体、评论家看来,小泉固执地参拜靖国神社,导致日中关系5年下来,冰冻三尺。但在日中关系上,小泉内阁除了极个别的大臣喜欢炒作中国威胁以外,小泉本人及大多数他的内阁成员,是以务实的态度来处理日中问题的。但就是在小泉内阁期间,日中关系极度恶化了。
日本一些媒体认为,安倍在慰安妇等的历史问题上,有时是说了自己的心里话。在安倍身边集结了众多的大臣、辅佐官、执政党要员,他们要把日本描绘成一片粉红色的“美好”国家,不承认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至少要隐去不那么美好的历史。但是,却在安倍执政期间出现了日中关系转暖的环境。
如何看待这种中日关系出现的转变?日本2007年5月号的《论座》发表文章认为,日中关系由单方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流向,开始向双方向运动。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中国把先进的文化、经济模式出口给了日本,近代以后,由于日本首先完成了工业现代化,近百年来一直是日本比中国强大。到了21世纪以后,世界上首次出现了中日要平起平坐的现象。该如何处理与自己差不多大的邻国之间的关系?“两国都显得非常不适应。”《论座》发表文章说。
不愿意看到中国变得强大,日本5大报之一的右派媒体在报道上虽然也刊载他们在北京的记者书写的文章,但更大的精力放在了网罗日本所有能说中国坏话的“评论家”,连篇累牍地发表主张在军事上与中国对峙、把中国经济发展说得一塌糊涂的评论,让人不能从右派媒体的评论家那里找到冷静的实实在在的对中国的评论。
NHK是日本最有影响的国家电视台,其制作的节目在日本民众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NHK在尽可能公正地报道中国现状,但遇到涉日游行、东海油田开发问题时,“NHK能在一年内反复播放涉日游行中的同一个镜头,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中国天天都在搞反日游行。”一位从事日中友好活动的日本友人对笔者说。
也许正如田中直毅所说的,小泉首相并不厌恶中国,但小泉执政时代,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动与右派媒体、NHK等电视台的报道结合起来以后,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好感一下子下降了,冰从日本那里冻了起来。
日本政治成了惟一的热点
日本是个经济大国,虽然也在努力要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但目前还在努力中,何时能够实现还很难说出一个时间表来,但是“在中国我们很容易采访到评述日本政治的专家学者,却很难找到了解日本经济、社会的教授。”在中国已经当了三年驻站记者的日本同行抱怨说。
这里出现了一个错位。并不代表日本强势的政治军事成为专家学者、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以后,一个真正的日本反而被忽略了。三十年前,日本厌华的言论并不比现在少,但我们的媒体并没有把太多的关注点放在那里。中国媒体的眼光,主要看的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状况,在分析其取得发展的原因、动力。今天真正了解日本经济科技教育的人不见多,搞日本政治的人大放异彩。
虽然从中国国家的主要干部那里,从地方上的主要官员那里我们找不到一个像日本政调会长、东京都及冲绳县知事那样的大嘴煽动家、行动派,我们也找不到一家像右派媒体那样有明确的报道中国问题方针的国内媒体,但这些年来,中国不少报道只报日本政治(包括日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日本在普通中国民众心中的国家形象当然要变化。网络成了发泄对日不满的重要场所。
中国需要对日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是只看日本的政治。中国对日关系出现的冰冻原因,主要始于政治。
用经济来融冰
2005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来中国的访问,做出了“破冰”的姿态。2007年4月11日开始的温家宝总理对日本的访问,让日本经济界重视的是与日本经济界的直接交流。温家宝总理到日本后,在东京将会见经团联人士,到大阪后还将在回国前参加关系经济界为他饯行宴会。加深与日本经济界的关系,是温家宝总理访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一种观点是,中日政治关系的冷却,让不少日本企业暂缓了对华投资,2007年4月发表的2006年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的金额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29.6%,似乎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笔者通过对日本政府部门、企业的采访,得出的结论是,经济正在成为中日“融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驻北京事务所副所长真家阳一对笔者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过去几年日本企业主要把投资集中到了中国,以每年16.1%的平均增长速度加快了对中国的投资。进入2006年以后,大型投资项目开始减少,这样出现的投资额降低,实在很正常。”日本企业的确为了规避投资过于集中的风险,而开始在2005年以后加大了对越南、印度的投资,但是,“日本企业已经把相当多的资本投放到了中国,在生产方面也构筑了与中国互惠互利的体制,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期待很高。”真家说。
去听日立、东芝、松下的中国战略方面的说明会,能得到一个同样的感触,那就是他们共同把企业今后增长的重点放在了中国,对日本国内的增长计划,它们大都放在1位数上,而对在中国设立的投资公司,各家企业都给出了需要完成两位数增长的使命。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是1位数的,日本企业能取得的自然也是1位数的发展结果。中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取得同样的增长,自然是总公司要求的结果。
文化、大型国家项目进一步融冰 中国文化体育年于2006年11月已经在日本启动,日本文化体育年在今年3月也正式在北京开幕,新一轮的中日文化体育交流正在逐步推进着。
随同温家宝总理访日的中国代表团,在日本将与日本负责经济外交的主要大臣进行战略互惠伙伴关系的讨论,这是中美经济高层实现战略对话后,中日之间首次进行的战略对话。节能、环保等将会成为会谈的重要内容。而在节能、环保方面中日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两国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再往长远一点看,中国的高速铁路、巨型发电站将会在今后几年、十几年内先后动工。日本有世界上先进的新干线技术、巨型发电站技术。解决中国国内的物流、能源问题,同样不存在中日之间的经济厉害上的冲突,两国有着宽阔的合作前景。
文化、经济上的进一步交流,将化解中日关系坚冰。4月,已经是春潮涌动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刘晓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