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ce专稿 > 陈言点评日本 > 精彩回顾 > 正文
中经搜索

冷眼看日本:61年,从和平的受益者到挑战者

2007年03月01日 16: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陈言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经历了61年和平发展的日本,终于迎来了可以公开对峙亚洲及世界和平势力的军事、经济、政治力量。我行我素、全面出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小泉纯一郎首相的作风,也是最有可能在9月接替小泉权力的安倍晋三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8月15日清晨7时30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任上第6次参拜靖国神社,让日本及全世界的舆论哗然。靖国神社的参拜问题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靖国神社本身强调的是战争,8月15日去参拜,把战争的意义表现得更加明显起来。

    61年前的8月15日,清晨7时22分。日本政府通过广播告诉国民将有重要新闻发布,时间为正午12时。“朕深鉴世界大势及帝国现状,欲以非常措施收拾时局,兹向尔等忠良臣民告知。”昭和天皇发表了815个字的《八一五诏书》,宣布结束战争。

    这份诏书是几经斟酌后才定下来的。陆军大臣阿南惟几(上任驻中国大使阿南惟茂的父亲)对诏书草案中的“战势日益破落”一语十分不满,在他的提议下最后改为“战局难以好转”。

    8月14日23时25分,昭和天皇身着陆军大元帅军装,在宫内厅政务室用当时从德国进口的最新录音机录了音。一张唱盘只能录3分钟,而815个文字的诏书用去了4分37秒,用了两张唱盘。昭和天皇听了一遍录音,觉得不是很满意,又用4分33秒再次朗读诏书,进行了录音。

    用文言文书写的诏书对普通日本老百姓来说,是听不太懂的。但他们从《八一五诏书》中明白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从1968年明治维新以来持续不断将近70年的内战和外战,到此结束了。

    那时的东京满目疮痍,日本终于要迎来和平发展的时代了。痛恨、反省成为经历过战争的所有日本人的一个共同心愿。

    61年弹指一挥间。地毯式轰炸过的日本国土,现在已经披上了绿装,或者是盖起了摩天大厦。靖国神社周边是日本最著名的商业大街、官厅大道,不远处有首相官邸、皇宫等等,白色的和平鸽在神社内自由飞翔。和平的日本,不仅61年来没有在国外动过武,没有发动过战争,而且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国家。

    但和平的生活和稳定的社会,让一部分日本人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尽管有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军费开支,位居世界前端的军备力量,却从没有开过“杀戒”,这让日本的一些好战分子非常郁闷;日本自己从没有停止过试射导弹,但在朝鲜试射以后,却用最大的精力炒作这件事;日本的《军事白皮书》拿出众多的篇幅来宣扬中国军事威胁,日本的一些政治家见到中国媒体就谈中国军费的增幅。在国内,年轻的国会议员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最热烈的支持者。不打仗,不发动战争,似乎就不像个大国。现在最需要的是重新美化过去的战争,把战争描绘成悲壮、英勇威武的国家大事,让毫无意义的死亡变得伟大而壮丽,日本需要有这样一根魔杖。

    靖国神社就是这样一根魔杖。选择8月15日日本战败日这天去参拜,就能让渺小变成伟大,让侵略变成解放,让国家责任退到九霄云外。

    经历了61年和平发展的日本,终于迎来了可以公开对峙亚洲及世界和平势力的军事、经济、政治力量。我行我素、全面出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小泉纯一郎首相的作风,也是最有可能在9月接替小泉权力的安倍晋三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又到了8月15日。可惜的是,除了小泉身着燕尾服堂而皇之地参拜靖国神社之外,日本政治家哪里还有半点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发展的意愿?2001年,小泉参拜完靖国神社后还肯对媒体表示日本“不再战”的决心,而到了今年的8月15日,小泉说了什么吗?除了日本政府对和平的否定以外,人们还能看得到什么?

(责任编辑:刘晓闻)

鍒嗕韩鍒帮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