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媒文章:美国正输掉电动汽车电池竞赛

2022年04月08日 07:15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4月8日报道 彭博新闻社网站4月6日发表题为《美国正在输掉电动汽车电池竞赛》的文章,作者是安贾妮·特里维迪。全文摘编如下:

  近几个月来,众多汽车制造商和电动车电池企业宣布有意在美国设厂。此外,世界各地的制造商正在向美国电动车电池技术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资金。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拜登援用冷战时代的《国防生产法》,希望帮助提高锂、石墨等原材料在国内的供应量,促进电池生产,并降低对外国供应链的依赖。拜登说道:“我们需要结束长期以来依靠中国及其他国家提供未来能源的状况。”

  尽管前景“一片大好”,但要想有所改变还是很难实现。美国拖延了太久,没能及时提升和优先发展电动汽车战略的核心内容:电池及充电方式。首先,建厂和投入运营需要时间,无法很快生产出大批电池组。资本也没有得到集中引导。虽然拜登启动了产业政策,但中国恐怕已经在电池竞赛中遥遥领先了。

  美国的政策时机与规划同样有问题。电动汽车热潮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确实拉动了需求和消费意识(想想美国全国橄榄球联盟总决赛期间的电动汽车广告就知道了)。可是直到去年6月,美国才公布了电池供应链发展蓝图,希望“有助于引导投资”。初创企业早就在探索合适的技术,而制造商已经在谈论要大幅转向生产更清洁的汽车。

  更糟糕的是,就在美国车企急于像承诺的那样投资数十亿美元发展绿色汽车、实现排放监管目标之际,它们却向韩国电池伙伴索要技术。这一策略也表明它们在研发实用的、可扩展的电池组方面进展平平。

  与此同时,中国继续朝着为全球大部分电动汽车供应电池的方向迅速迈进。

  美国的特斯拉公司之所以能够维持高产量、把汽车出口到世界各地并开设欧洲超级工厂,是因为特斯拉与中国电池厂商存在合作关系,能够推动大规模生产。此外,其他汽车厂商也在转向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和储能材料供应商。

  不过,问题不仅仅在于规模和中国的制造业影响力。宁德时代还在开发重要的热控制技术,这个重要的安全技术能够保证火苗不会在电池组里蔓延。假如美国现在不能引领某个重要的创新领域,电动汽车就很难在美国得到很好的发展。

  市场失衡和原材料涨价更是加剧了电动汽车生态系统的困境。这意味着保证供应和维持较低电池价格将变得更加困难。然而,中国已经开始讨论要如何加强国内跨供应链合作,确保制造业不会受到冲击。美国还没有发展到要讨论如何解决上述巨大(且可能长期存在的)难题的地步,这是因为美国连健全的供应链也没有。


(责任编辑:马常艳)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美媒文章:美国正输掉电动汽车电池竞赛

2022-04-08 07:15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4月8日报道 彭博新闻社网站4月6日发表题为《美国正在输掉电动汽车电池竞赛》的文章,作者是安贾妮·特里维迪。全文摘编如下:

  近几个月来,众多汽车制造商和电动车电池企业宣布有意在美国设厂。此外,世界各地的制造商正在向美国电动车电池技术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资金。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拜登援用冷战时代的《国防生产法》,希望帮助提高锂、石墨等原材料在国内的供应量,促进电池生产,并降低对外国供应链的依赖。拜登说道:“我们需要结束长期以来依靠中国及其他国家提供未来能源的状况。”

  尽管前景“一片大好”,但要想有所改变还是很难实现。美国拖延了太久,没能及时提升和优先发展电动汽车战略的核心内容:电池及充电方式。首先,建厂和投入运营需要时间,无法很快生产出大批电池组。资本也没有得到集中引导。虽然拜登启动了产业政策,但中国恐怕已经在电池竞赛中遥遥领先了。

  美国的政策时机与规划同样有问题。电动汽车热潮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确实拉动了需求和消费意识(想想美国全国橄榄球联盟总决赛期间的电动汽车广告就知道了)。可是直到去年6月,美国才公布了电池供应链发展蓝图,希望“有助于引导投资”。初创企业早就在探索合适的技术,而制造商已经在谈论要大幅转向生产更清洁的汽车。

  更糟糕的是,就在美国车企急于像承诺的那样投资数十亿美元发展绿色汽车、实现排放监管目标之际,它们却向韩国电池伙伴索要技术。这一策略也表明它们在研发实用的、可扩展的电池组方面进展平平。

  与此同时,中国继续朝着为全球大部分电动汽车供应电池的方向迅速迈进。

  美国的特斯拉公司之所以能够维持高产量、把汽车出口到世界各地并开设欧洲超级工厂,是因为特斯拉与中国电池厂商存在合作关系,能够推动大规模生产。此外,其他汽车厂商也在转向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和储能材料供应商。

  不过,问题不仅仅在于规模和中国的制造业影响力。宁德时代还在开发重要的热控制技术,这个重要的安全技术能够保证火苗不会在电池组里蔓延。假如美国现在不能引领某个重要的创新领域,电动汽车就很难在美国得到很好的发展。

  市场失衡和原材料涨价更是加剧了电动汽车生态系统的困境。这意味着保证供应和维持较低电池价格将变得更加困难。然而,中国已经开始讨论要如何加强国内跨供应链合作,确保制造业不会受到冲击。美国还没有发展到要讨论如何解决上述巨大(且可能长期存在的)难题的地步,这是因为美国连健全的供应链也没有。


(责任编辑:马常艳)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