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与非洲联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非洲联盟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以下简称《合作规划》)。作为中非加强政策沟通、深化务实合作的一项顶层设计,《合作规划》的签署将有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非盟《2063年议程》深度对接,为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启了崭新篇章。
非洲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44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已同中方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约占签署此类文件国家和国际组织总数的三分之一。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站等一大批项目成功实施,给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变化。中国连续11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也是对非投资主要来源国之一,连续多年对非洲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0%。
今年以来,中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相互声援、团结战斗,共同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截至今年9月,中方已累计向非洲53个国家和非盟运送了超过400吨抗疫物资,并为非方在华采购抗疫物资提供便利,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已于12月14日在埃塞俄比亚提前开工建设,卫生健康领域合作成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新亮点。同时,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在疫情期间呈现出十足韧性,中国在非1100多个合作项目持续运行,大量技术和劳务人员坚守岗位,有力促进了非洲国家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复苏。
当前,中非双方正进入各自发展的新阶段。明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非洲国家明年元旦将正式启动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全力落实非盟《2063年议程》第一个十年规划。站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中非双方签署《合作规划》,有助于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具体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契合度高,互补性强。在贸易畅通领域,非洲国家正积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非盟《2063年议程》提出了2045年实现区内贸易占全非贸易比重增至50%、全非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增至12%的发展目标。在设施联通领域,非洲国家正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非盟《2063年议程》将“通过世界级的基础设施连接整个非洲”列为重要目标,《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确定了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和跨境水资源四大发展领域。当前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缺口较大,制约了非洲一体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中方在资金融通领域根据非洲实际需要,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援助、信贷、投资等多元化融资支持。在民心相通领域,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非人文交流源远流长,非盟《2063年议程》七大愿景中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烈文化认同、共同文化遗产和价值观的非洲”,提高文化产业对非洲GDP增长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
中非双方运用细腻的画笔,绘制出中非政策沟通的“工笔画”,《合作规划》的签署为后疫情时代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合作规划》围绕“五通”等领域,明确了合作内容和重点项目,提出了时间表、路线图,再次证明中非“一带一路”合作从来不是“清谈馆”,而是务实高效的“行动队”。根据《合作规划》,中方将与非盟委员会建立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工作协调机制,通过顺畅的沟通磋商机制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这有助于中非双方在实现各自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加强“一带一路”合作顶层设计,进一步找准彼此政策契合点。除了继续深耕基础设施、生产制造等传统优势领域之外,中非可以在民生、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拓展新的合作空间,积极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增进中非民生福祉。
《合作规划》是我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签署的第一个共建“一带一路”规划类合作文件,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各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对中国与全球伙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为全球合作创造新机遇,为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疫情再次体现了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也让各方进一步看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必要性和空间。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愿同包括非洲在内的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日报记者田士达)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