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助世界经济发展

2020年09月25日 10:47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9月24日电 题: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助世界经济发展

  新华社记者李鲲、杨丁淼、潘强

  在与越南芒街隔河相望的中国广西东兴市,口岸附近的万众国际批发市场吸引着众多商人,东盟国家的货物经这里源源不断地发往中国各地。

  “现在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每天成交额最高时超过400美元。”越南商人范文秀说。活跃在边境口岸指定区域的范文秀,9年前在中国做成了第一笔生意,那时每天的交易额不到100美元。

  今年前8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2.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内已取消7000种产品关税,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

  热闹的东兴,是中国不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缩影,也是中国新发展格局助力国际经济发展的前沿之一。

  9月初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会议指出,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防范风险挑战。

  一般而言,凡大国都是以内需为发展主要动力,凡是开放的大国一定都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中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最直接的就是可以扩大进口,带动全球的投资,进一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

  当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提升到约30%,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我们将帮助世界财富更快增长,这是中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向世界发出的明确信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说。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努力推动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合作,成为推动构建平等公正、合作共赢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中坚力量,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风范。

  2018年以来连续举办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如今,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动力的转换则是在更高水平的开放中实现。中国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例最高峰出现在2006年,为65%左右。此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下降,现在约为30%。

  “在新发展格局中,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会进一步下降,最终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但其开放程度却会继续上升。”王小广说。

  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苏州,2019的外贸依存度达114%。同年,苏州GDP增速6%,低于全国0.1个百分点。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一情况延续到今年一季度。

  据专家分析,这其中既有经贸摩擦叠加疫情、外资外贸出现萎缩苗头的外部影响,也有自身发展价值链层次不高的制约,归根结底在于开放能级不足。

  苏州创造奇迹得益于开放,遇到问题也是因为开放,要走出困难必须通过更高质量开放。

  如今的苏州,正想方设法为新发展格局探路,措施包括用新的制造业增量对冲原有存量流失,用服务贸易大发展对冲货物贸易减少,用价值链提升对冲获利能力减弱,用外贸结构优化对冲对美贸易下降等。

  今年上半年,苏州GDP实现转正,同比增长0.8%,进口总额617.9亿美元,同比增长0.7%,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中国一直主张基于包容的“共享贸易”理念,各国均有机会参与贸易、参与分享,在新发展格局中,中国也将助力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平等互惠。

  这种趋势已经在实践中显现。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姜杭村日出景色。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中国民族品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先后在中国保定、日本横滨、美国底特律、德国法兰克福等“七国十地”设立研发中心。

  落户江苏昆山的通力电梯有限公司是芬兰的百年企业,疫情期间的新梯出货量刷出历史新高。

  通力电梯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中国是通力公司在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也是最大市场,更是其在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中国先进的科技研发让他们和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受益。

  “在更高水平的开放中,各国的创新均将依靠全球的资源实现。‘世界大脑’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体现。”张燕生说。


(责任编辑 :苗苏)

分享到:
精彩图片推荐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