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听一听日本交警讲的交通事故“经济学”

2019年01月06日 08:0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日本城市经济活动升温,货物运输量大了、私家汽车多了,事故总量也随之增加。因此,换驾照时,也得认真听课。听一听日本交警讲的交通事故“经济学”。

  不久前,记者的驾照到期,来到东京鲛洲驾驶证考试中心更新驾照。本以为查个体照个相就能够拿到新驾照,结果发现与过往学车一样了,被要求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上了一堂交规课,还要听日本警察讲交通事故“经济学”。

  日本驾照有效期分3年期、5年期两种。新手驾照3年有效,连续多年拥有安全记录的司机才有资格拿到5年期的金驾照。记者带着交通队寄来的驾照到期通知书和老驾照,来到一号窗口,核验身份后交手续费进入下一程序。只有75岁以上的老年人才需要填写体检表并体检。但是,当场要检测视力,视力合格才可继续下一程序。核验姓名、年龄、住址、电话等信息后,就可以开始制作新驾照。本以为到此就万事大吉了。不料,却被服务台嘱咐“请到对面教室去听课”。

  根据不同驾驶员资格,课程分为两小时课程班和半小时课程班。凡是初次更新驾照和5年内有过违章记录的人员一律听课两小时。只有5年内安全驾驶的优良司机才能有只听半小时课程的“优越待遇”。为此,交通队专门设了10间大教室,相关课程由经验丰富的老警官执教,主要内容是近年来交通安全形势、交通事故特点、新的交规变化情况及驾驶员注意事项。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发展,日本老年行人事故、老年驾驶员事故增多。此外,由于新交规中自行车可以在机动车道上行驶,自行车与机动车相撞的事故增多,因而专门讲解了预防知识。由于日本是地震、海啸等灾难多发国家,课程专门讲解了行车途中如何避险等方法。比如,遇到海啸警报,车辆要靠路边停放,人员及时爬往高处地带,可以携带贵重物品,但车门不锁,以备救援队根据需要随时移动车辆。目前是冬季,根据交通事故统计,傍晚时分事故发生率最高,因此教官要求提前一小时打开车灯,不仅是为了看清自己的行车路线,也显示自己车辆的存在,据说此法在世界多个城市实行后,交通安全状况改善效果明显。授课中所配的录像资料分别说明了发生各种情况和事故时的应对措施。

  交通队教官列举的数字及总结中显示,日本的交通事故量、人员死亡等数据,数十年来持续下降。上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全面普及,年交通死亡人数16700多人,后来降到10000人,2017年降至3694人。日本交警部门经过总结得出的结论:一是道路设施质量提高;二是汽车质量提高及防碰撞、防偏移等辅助驾驶功能增加;三是驾驶人员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处理能力增强。但是,近年来城市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开始反弹,东京都辖区内2017年交通事故32763起,比上一年增加351起。交通事故致死164人,比上一年增加5人。事故受伤37994人,比上一年增加166人。2018年,交通死亡人数虽有所下降,但交通事故总量、受伤人员数量仍高位徘徊。对此,日本交警的解释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回升,交通运输活跃,货物运输量、私家汽车拥有量增加,导致事故总量增多。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经济膨胀时,交通事故量也有所反弹,日本交警的一番交通事故“经济学”估计不是单纯地找客观理由。不过,日本街头电子眼较少,交通执法主要靠摩托车骑警和流动警察抽查,这让一些胆大的驾驶员存在侥幸心理,也是事故不断的重要原因。看来,今后日本的交通执法还需要更加严格,电子眼的辅助也是必不可少。(经济日报驻东京记者 苏海河)


(责任编辑:何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