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 > 正文
中经搜索

法国存数量庞大贫困人口 扶贫计划难解根源问题

2018年09月05日 14: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5日电 据《欧洲时报》报道,法国目前仍有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贫困人口比例更有上升,虽然近年来数字略有下降,但占总人口13.1%的贫困问题,仍是难以根治的痼疾。

  位居欧洲中游 南北地区极化

  在法国,并没有关于“贫困”的官方定义,但研究人员通常采用“货币贫困率”标准,即将“(接受补贴后)月收入低于人均中位数收入的60%”作为贫困线标准。换言之,就目前标准来说,如果在法国每月收入低于1015欧元,则可以认为处于贫困线以下。

  按这一标准,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全法13.1%的居民属于贫困群体。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一数据在2012年达到14.1%的峰值。2015年后随着经济状况好转,目前又回落到大约13.6%。这一比例明显不如芬兰(11.6%)与丹麦(11.9%)等北欧国家,但仍比德国(15.2%至16.5%)、意大利(19.5%至20.6%)和欧元区总体水平(16.1%至17.4%)要好。

  而在法国国内,贫困群体分布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总体情况是中部地区情况最好,越往南北两端,贫困人口越多。例如在北部省(Nord)贫困率为19.4%,而附近的加莱海峡省(Pas-de-Calais)则为20.3%;南部的奥德省(Aude)为21.4%,上科西嘉(Haute-Corse)则为21.9%。

  换句话说,在这些地区每5个法国人就有一个是“穷人”。而在巴黎北郊声誉不佳的93省(Seine-Saint-Denis),这一比例更上升到29%。所幸的是,法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扮演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在经济衰退期间更是如此。

  贫困和教育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贫困问题远不只是“兜里没钱”这么简单,它同时还涉及到医疗保障、文化教育、饮食品质和住宅条件等各个方面。研究人员指出,从1980年代以来,法国的货币贫困率一直在14%上下,看上去比较稳定,但这掩盖了深层次的问题。例如根据慈善机构“皮埃尔神父基金会”的统计,法国有400万人的住宿条件不达标。

  法国的贫困现象和教育及家庭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学历越低,贫困率越高。在没有任何文凭的群体中,贫困率高达23.7%,拥有高中毕业文凭的则下降到13.9%,拥有高等教育文凭的则只有6.6%。此外,单亲家庭成为高风险群体,全部单亲家庭中贫困率为34.9%,而倘若母亲不工作,则高达70.6%,相反,如果夫妻都工作的家庭,贫困率仅有5.3%。

  此外,贫穷现象还有代际转移的特征。二战后的法国穷人基本都是老年人,但在随后几十年里,社会福利与退休金等政策逐渐解决了他们的困难。而现在,经济困难大多集中在最年轻群体身上,特别是那些缺少工作技能的人和失业者。在生活环境与教育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或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能得到相较同龄人更低的的竞争力。

  据经合组织的数据,一般而言,收入最低的家庭需要六代人约180年时间,才能达到平均收入。“在法国,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穷是因为我们天生就是穷人。”经济学家洛蒂这样总结道。

  社会模式需要革新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将这种现象称作“命运的不平等”——“就因为你出生的地方、你家庭的环境,你的人生道路基本就被锁定了。”今年7月初,他提出一份反贫困计划,预计将在今年9月开始逐步落实,其中的举措包括公立学校的免费早餐、义务教育年限由16岁提高到18岁、增加就学补助等等。

  此外,贫穷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整个法国社会运作模式的革新。例如越来越复杂的福利制度,导致一些人丧失找工作的动力;目前的就业体系无法很好地容纳那些,缺乏工作技能或教育水平的年轻人。

  上游的学校无法接纳这些相对“低端”的学生,而下游的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并没能有效地帮助这些年轻人重返工作岗位。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味地增加福利支出只会是寅吃卯粮。

  同样,为加强员工保护制定的法律,导致裁员困难和职场流动性低下,让企业不敢轻易招人,反而加剧了贫困固化。据经合组织统计称,如果在所有家庭中至少有一名成年人工作,那么法国的贫困率将减半。


(责任编辑:秦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