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首页右侧 > 环球经济时评 > 正文
中经搜索

瑞士:严格立法促资源回收利用

2007年07月26日 10:4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瑞士联邦政府国家环境署最新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去年瑞士各类塑料瓶的回收率高达76%,玻璃瓶回收率为96%,铝饮料罐回收率为94%,宠物食品包装回收率为76%,铝制软管回收率为43%,纸和纸板的回收率为71%,电子产品和电器的回收率超过67%,废旧电池回收率已达66%以上,上述回收率已经达到或接近瑞士有关法令规定的标准。

    自塑料制品普遍进入瑞士家庭后,回收利用这种可再生资源就成了瑞士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最近3年瑞士年均消费15亿个塑料瓶,总重量超过49万吨,塑料瓶回收率76%,而欧洲其他国家塑料瓶的回收率仅为20%—40%。记者在采访瑞士联邦政府环境署时获悉,瑞士之所以能实现如此高的回收率,主要原因是政府明文规定全国相关企业只有在对自己的塑料瓶达到75%以上的回收率后,才有资格继续生产塑料瓶或使用塑料瓶作为包装。目前,瑞士全国有5个大型塑料回收、分拣、加工中心,其中在沃州新建的加工中心每小时可处理塑料瓶15万个。瑞士将回收的塑料瓶加工成纤维、胶片或包装带等产品。

    瑞士85%以上的饮料零售商都是塑料瓶回收协会的成员,“协会”向成员征收每瓶0.04瑞郎的回收费用,然后将这笔收入用于收集、运输和分拣回收的塑料瓶,以及向公众提供信息和组织交流活动等。瑞士联邦政府环境署表示,通过从资金上支持塑料瓶回收协会,零售商就可将回收塑料瓶的责任托付给该协会,而未交费者则不能享受这一待遇。瑞士联邦政府环境署还特别强调,一旦销售商自愿交费的方法行不通,将强制征收塑料瓶回收费。

    除塑料制品外,废弃罐头盒、各类旧电池、旧手机都是回收的对象。目前,瑞士拥有4000多个罐头盒回收箱,年回收量在14万—16万吨左右,平均每个公民每年回收罐头盒3公斤。瑞士相关法规还规定,居民不得随意丢弃普通旧电池,更不能任意遗弃汽车蓄电瓶,电池也不能与其他垃圾混合处理,居民必须将废旧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箱内,由物业公司集中处理。目前,瑞士的废旧电池回收率已达66%以上,政府期望能达到80%以上。  

    旧手机回收利用是个全新的工程,鉴于瑞士每年约有150多万部报废手机,瑞士联邦政府于2003年成立专门机构,并在全国8000多个邮局开展每个旧手机支付5—10瑞郎的回收业务。回收到的整体完好的旧手机,集中在日内瓦郊外的专门工厂进行检测、分拣、拆除,取出可利用的零部件进行重新组装,报废的部分则经过再循环处理。  

    瑞士60%以上的国土处在平均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峻岭之间,境内还有20多座4000米以上终年覆盖冰川和积雪的雪山。漫长冬天的严寒和垂直分布的山地气候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瑞士的矿产资源也极度贫乏,几乎所有金属原材料都要依靠进口。资源短缺迫使瑞士必须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瑞士联邦政府从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鼓励投资再回收产业,特别是先从再生资源的回收入手。首先,瑞士将再生资源回收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坚持“污染者买单”的基本原则。瑞士是目前世界上少数按照垃圾数量征收处理费的国家。生活在瑞士的居民须向地方政府或社区购买垃圾票,并将相应容量的票据粘贴到标准垃圾袋外,再按规定日期置放在室外等待垃圾车集中收集。由于瑞士预收垃圾处理费制度解决了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的成本,提供了再生资源回收、运输和处理的资金,也使再生资源回收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产业。其次,瑞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以民间机构为主,政府对回收的效果进行监督,必要时可进行干预。各种有关再生资源回收的协会具体负责回收工作的管理和协调。

    瑞士政府除了遵循国际通用的4R(减量、再生、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外,还通过立法鼓励全民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以推动循环经济持续发展,其中包括《提前收取玻璃饮料包装处理费的规定》、《电池处理费用标准》、《对电子电器产品进行回收的规定》、《特殊垃圾回收与运输规定》、《水资源保护法》、《环保法》、《水体资源免受污染和空气保洁法》等数十部法律法规。此外,瑞士还有许多致力于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各种“民间回收协会”,并形成网络来加强各个回收组织之间的联系,传播有关可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处理加工等方面的最新信息。这些民间协会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在再生资源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马艺文)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