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企业齐声反对民众反应不一 韩国提高最低工资再起争议

2018年06月15日 08:0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驻首尔记者 白云飞

  图为韩国某大型连锁超市,从今年起将营业时间由24点打烊调整为23点。 本报记者 白云飞摄

  进一步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也符合现阶段韩国民众的现实需求,但最低工资水平涨幅之大和增速之快引起了韩国国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如果最低工资水平快速接近工资水平中位数,恐将引发雇用率下降和社会问题。从当前情况来看,继续按原计划推进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仍是大概率事件。

  近一年来,韩国大力推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旨在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以收入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的经济路线服务。然而,自从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相关政策迈出第一步时,即在韩国国内引起了热议。近日,韩国国家开发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称,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可能引发副作用,从而再一次将这一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提高幅度超出预期

  从当前韩国经济社会现状来看,尽管韩国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现阶段经济也维持平稳发展状态,但仍存在失业率居高不下、家庭主妇较多、贫富差距较大、家庭负债多、民众消费压力大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且,低收入群体希望提高自身收入,中产阶层希望改善生活现状。进一步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也符合现阶段韩国民众的现实需求。以一个韩国社会现象为例,当前韩国晚婚现象较为突出,并催生出大量“不婚族”,且生育率较低。其中,低生育率已引起韩国政府和社会舆论的较高关注。记者在与韩国青年人的交流中了解到,很多韩国青年人普遍具有如下心态:现阶段工作压力较大,工作、加班和应酬所花时间也比较多,且日常支出压力也很大。有的人没有时间谈恋爱,有的人则认为自己独自生活已深感经济压力,无力承担婚后生活和生儿育女带来的进一步经济支出。所以,很多年轻人结婚生子的意愿较低。

  在韩国,“进步”与“保守”两个词并无褒贬之分,但根据理念不同,韩国政党被划分为进步派和保守派。其中,进步派在经济政策上相对侧重于民众福利待遇,保守派则相对侧重于促进大企业发展来带动国家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去年,属于韩国进步党派的共同民主党成为执政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自然成为韩国现政府经济政策的一大重点。在此背景下,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临时工向正式工转换、缩短工作时长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应运而生,并被逐步推动、落实。

  按照韩国政府的既定目标,韩国最低时薪在2017年至2020年要分别达到6470韩元(约38元人民币)、7530韩元(约45元人民币)、8682韩元(约52元人民币)、11000韩元(约65元人民币),4年间最低工资水平涨幅为70%。韩国总统文在寅近期公开表示称,劳动者的收入已有所增加,特别是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有了大幅增长。

  负面影响引发争论

  最低工资水平涨幅之大和增速之快引起了韩国国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韩国开发研究院的报告称,自2018年起,韩国工资水平中位数预计将以3.5%的速度增长,但最低工资水平增速则远大于工资中位数增速。报告预计2018年韩国时薪中位数为1.3582万韩元,最低工资水平为中位数的55%。按照韩国时薪到2020年预计为1.4549万韩元计,届时最低工资水平将为中位数的68%。如果最低工资水平快速接近工资水平中位数,恐将引发雇用率下降和社会问题。报告预测,因快速提高最低工资水平,韩国2018年恐将减少8.4万个就业岗位,2019年减少9.6万个,2020年减少14.4万个,出现逐年扩大趋势。

  其实,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相关政策刚刚提出时,就曾引发韩国诸多媒体的议论,且反响不一。其中,曾有多家主流媒体以“最低工资水平风暴”为主题,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所引发的副作用为重点作了系列报道。总体来看,媒体的担忧高于赞成之声。但另一方面,韩国媒体在国内被划分成进步倾向与保守倾向两派,各自秉承不同的理念和立场,且保守倾向媒体的数量和影响力大于进步倾向媒体。例如,在韩国销量排名前三位的报纸,均为韩国国内公认的保守倾向媒体。在韩国开发研究院发布报告后,韩国《东亚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当下的统计数据只反映了就业人口的工资上涨情况,但未反映出未就业人口的收入情况。《韩民族日报》则认为,所有政策都有其值得期待的成效,也会伴随着副作用,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迈进。尽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副作用,但政府所要做的是出台相关补充完善措施。

  从近期韩国官方表态来看,韩国开发研究院本身就是韩国政府主导设立的经济研究机构。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部长金东兖表示,鉴于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一事可能会影响到就业,所以有必要调整最低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总统府政策室长张夏成则认为,尚无现实依据表明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会给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企业民众看法各异

  观察韩国企业和民众的反应,不能单看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一事,需要结合近一年来推动的缩短工作时长、临时工向正式工转换等其他政策来综合考虑。

  从企业角度来看,根据今年通过的《劳动基准法》修订案,从今年7月份起,韩国企业将根据企业规模分不同时间段执行缩短劳动工时的新政策,将最大工作时长从原先的68小时缩短为52小时。同时,韩国还在推动将较庞大的临时工群体向正式工转换。因此,韩国企业对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一事基本持反对立场,其中中小企业的反对声音更大。韩国企业认为,缩短工作时长意味着韩国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薪水或雇用更多的员工来保障完成既定业务量,临时工向正式工转换也会让企业承担更多费用。从近期情况来看,已对部分企业产生了一些变化。例如,有大型超市的打烊时间由原先的24点改为23点,部分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不再24小时营业,有的餐馆开始加收外卖送餐费等。

  从民众角度来看,其反应不尽一致。首先,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对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一事表示支持和期待,认为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毫无疑问是件好事情。其次,非低收入群体大多认为,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关注点在于自己的生活未来能得到多大程度提高,期待今后韩国能出台改善自己生活的相关措施。再次,部分原想通过长时间劳动获取更多薪水的低收入群体则心理比较复杂。因为尽管以前比较劳碌,但通过长时间工作可以赚取更多。但在工作时长缩短后,相当于每周减少了16个小时的工作时长,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仍无法抵消这16个小时所减少的收入。

  从当前情况来看,继续按原计划推进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仍是大概率事件。韩国政府目前尚未表态要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幅度和速度。分析认为,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相关政策意味着韩国政府调整既定经济政策路线方针和施政目标,事关重大,不会轻易改变。而且,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非易事,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一事也是出于韩国经济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综合多种因素作出的考量。另外,6月中旬韩国地方选举过后,韩国国内局势将呈现相对稳定的局面,最低工资水平一事带来的舆论压力也会有所下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驻首尔记者 白云飞)


(责任编辑:秦爽)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