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际经济频道 > 国际综合 > 正文
中经搜索

哈利-波特魔法背后的科学真实:隐身术&再生术(图)

2007年07月26日 10:21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宗君编译
·6.7亿罚单:被删邮件露马脚
·菲方射杀台渔民视频曝光
·苹果被挤出中国手机市场前5
·恒天然被曝含肉毒杆菌
·金正恩姑妈80天未现身
·我养老保险缴费率是美2.4倍
·欧盟九成光伏市场留给中国
·GSK在华团队大换血
·进口车市场价格垄断重灾区
·金正恩26岁妹妹任劳动党要职
·美国政府冷对底特律破产
·GSK4高管被抓 1疑接受性贿赂

    《哈利·波特》中隐身术、再生术等魔法在现实世界中也可以实现。

    魔法可以成真,科学家将掌握施展“魔法”的技能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完美结局《哈利·波特与死圣》于7月21日隆重面世,一切终于尘埃落定。而小说中的神奇魔法,相信依然是大人和孩子们脑中拂不去的惊叹。

    其实,消除记忆、瞬间隐身、失重漂浮等这些魔法在现实世界也可实现。哈利的魔法世界让许多现实中有趣的现象染上了魔幻的光彩。而科学家们却用艰难的研究让魔法披上了现实的外衣。

    遗忘术

    当哈利和他的室友大喊“一忘即空”时,他们就可以把人的记忆抹去,这就是神奇的遗忘咒。多年以来,魔法部就是靠这个咒语来保护他们的秘密,从麻瓜(《哈利·波特》系列中对不懂魔法或不相信魔法的人的称呼)脑中清除掉不希望他们记得的东西。

    纽约州立大学的安德烈·芬顿教授最近研究发现,消除记忆是有科学根据的。研究小组发现人脑中有一种蛋白激酶与长时记忆有很大关系。强化这种蛋白激酶,记忆就加强;抑制它,记忆就减弱甚至消失。“健忘药”就是通过抑制这种蛋白激酶达到消除记忆的效果。这项研究成果将运用于因反常记忆而导致的精神混乱的治疗。

    但是,安德烈·芬顿教授承认“魔法世界对于记忆的认识远比我们多”。他说:“我不得不多多关注魔法世界。我们只是格式化电脑硬盘似地把记忆统统删除。魔法世界的巫师比我们高明得多,他们懂得选择信息,删除人脑硬盘中的目标文件。”

    隐身术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从他父亲那儿继承了一件隐身斗篷,穿上后就能够神奇地隐身,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在魔法学校里走来走去。

    其实,科学家们早已提出了四种实现隐身术的理论。伦敦皇家学院的约翰·潘教授发明了可以隐形的衣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外衣,既不反射光线也不投射阴影,而是让光线从物体周围流过,就像一条小河沿着一块平滑的大石头流淌,好像从未碰到障碍物一样。这种特殊的人造材料被称为一元特异性材料,它通过改变光线及物体周围电磁射线的走向,让这些光线和射线绕过物体而不会产生反射或阴影。

    约翰·潘教授说:“理论上讲,如果有人穿上用这种材料制作的斗篷,他就能隐身。但是如何批量制作这些衣料并且市场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隐形衣从理论到实现之间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再生术

    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爱吹牛皮的黑魔法防御课教授吉尔德罗伊·洛克哈特施咒抽走哈利手臂的全部骨头,幸亏庞弗雷夫人让哈利喝了一种叫做“Skele-Gro”的生骨药水,花了一整个晚上才让骨头重新长了出来。

    科学家始终无法找到人类再生器官的办法,现在一种简称为“MRL”的受伤老鼠给了他们成功的希望。美国费城威斯塔学院的艾伦·赫柏凯兹教授在研究老鼠的免疫系统时,被其强大的再生能力所震惊。有研究人员称,一旦找到人类的“再生基因”,5年内人类也许可以实现断肢再生。

    艾伦教授介绍,这种老鼠具备了从伤势中再次复原的能力,它们可重新长出心脏、脚趾、关节以及尾巴等“身上几乎所有肢体和器官”,惟一无法再生的器官是大脑。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把从“神奇老鼠”身体上提取的胚胎干细胞注射到普通老鼠体内后,它们竟也获得了再生能力。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基因。“如果哈利能够推迟与伏地魔的决斗的话,说不定到时我们能研究出重生哈利任何器官的技术。”艾伦教授开玩笑地说道。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到:
点击进入国际频道     环球24小时简报 驻外记者报道集 观察与借鉴 国际IT行业资讯  视说“新育” 
·国际经济     中国与世界 | 全球时事 | 专稿独家 | 国际经济 | 投资环境 | 跨国公司  | 滚动
·环球博览    文娱前沿 | 视觉艺术 | 世界趣闻 | 海外看中国 | 军事科技 | 环游世界 | 博览周刊 
·世界文明    当代观察 | 历史回眸  | 大国崛起 | 以史为鉴 | 文明图说 | 人文风物 |  博阅 |  新知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