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济专题 > 2015 > 2015年国际食品安全会议 > 第二阶段 食品安全全球共治 > 伯希米西卡 > 正文
中经搜索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及蒙古国代表伯希·米西卡演讲文字实录

2015年06月15日 11: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最后,每个人的责任都变成了没有人关注的责任,没有人关注,没有人监管。因此,这样一个食品安全的问题,就在各个复杂的环境之中被大家忽视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它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很多部门共同进行协调。它是一个跨领域的问题,而且还包括需要进行多个部门的合作,多个部门进行协调。

  对于治理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有全球的一些工具,有一些全球的机构,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进行相关的工作。比如说,我们有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还有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协议,这是在WTO框架下达成的协议。这些是用于我们确保能够对技术质量进行一个监督,对于整个包装的过程、各个方面的过程进行确保,而且能确保最后我们能够在各个地方使用统一的标准。不论是在我们的超市中所卖的食品,还是各个地方所卖的食品,都遵守着同样的标准。而且我们还有食品法典委员会,它是一个协调国际食品标准的政府间组织,这个委员会也积极地建立国家国内成员国内部的能力,以确保他们能够应用服务食品的标准,它是基于科学的标准所建立的,而且这样的标准能够确保本地所消费的食品是达到全球的通用的标准,而且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没有进行任何掺假或者其他处理的。而且我们还有其他国际组织,包括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这样一些组织帮助建立标准,并且确保标准得到协调。在动物的养殖过程中,是使用同样的标准,确保最后这些流行性动物疾病能够得到控制。

  动物性流行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因为有时候动物性流行病可能有时会从动物流行到人,它要确保在这个过程中食品是不会造成这样一些到人的传染的。我们实施什么样的战略呢?如何确保食品安全呢?一方面,我们关注于加强各国国内食品安全控制以及监管能力和全球贸易便利化的过程。我们做这件事是要确保食品安全能够成为各国当局的责任,而且每个人包括生产链条中的到运输过程中的、加工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人员,还包括市场人员,都能够有效地承担责任,确保消费者最终消费的市宾是安全的。我们看到在荷兰,超市能够通知消费者,从我们超市中所买的食品,可能不安全,这是刚才有发言者提到这样的例子。但是有很多国家并没有这样做,他们会关注他们的利润,关注他们的钱,但是并不关注消费者的安全。这是我们需要从这些国家所学的经验,我们要这样做,这样的话才能确保我们消费者消费的食品是安全的。而且消费者还需要意识到食品安全的威胁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发出相关的诉求,确保他们自己的食品安全。如果说他们没有发出诉求的话,很遗憾,他们就没有参与到整个食品安全链,确保食品安全链整个环节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还需要支持以科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管理和决策,我们要通过利用科学性的建议,就是为食品法典编提供科学性的建议,为各国及其合作伙伴提供科学性建议,还要有效地参与食品法典编的编制过程中。而且我们也要确保在食品链这一方面标准的提升,而且我们也提供了食品安全的平台和数据中心。我们还提供食品安全智能监控,能够让人们做好准备,知道可能会实施什么样的应急措施,这要求我们进行很好的宣传和沟通。

  食品安全控制的原则包括食品政策法律条例、食品控制管理、信息教育沟通,实验性服务,还有检验服务。如果这些不能建立起来,很遗憾,我们就不能确保有一个适宜的体系来保障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其他关键的原则,包括你要综合农场到餐桌的概念,一番的措施,要有良好的农业规范,要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有食品良好卫生规范,还要有合约式的农业。而合同商可以是买方,他要确保他进行交付的产品是满足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而且我们还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分析。对于这一点,我们要确保有一个食品安全风险的交流,这一点在下午我们也会有进一步详细的讨论。

  所有各方都有共同责任来维护食品安全,无论是农夫还是政府、食品生产者、食品加工者、食品流通者。当我们思考这样责任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成本和收益是怎样,不是从金钱的角度来讲,而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讲。谢谢。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责任编辑:张翔)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