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亚投行"财经资讯:亚投行开门红 公布首个投资项目

2016年05月11日 14: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一、日媒:新兴国在亚投行与亚开行间穿梭 保持相等距离

  日媒称,在5月5日闭幕的亚洲开发银行(ADB)大会上,新兴市场国家和欧洲国家顾及日美主导的亚开行和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为保持“相等距离”而煞费苦心的姿态日趋突出。两家机构也在推进银团贷款等部分合作,化解了对立氛围。

  参考链接:

  http://intl.ce.cn/sjjj/qy/201605/11/t20160511_11465903.shtml

  二、亚投行首个投资项目落户巴基斯坦

  据巴基斯坦当地媒体报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日前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内容包括双方的一系列融资合作。其中,巴基斯坦M4高速公路绍尔考特—哈内瓦尔段被选为首个联合融资项目,这也成为广受期待的亚投行第一批投资项目中首个正式公布的项目。

  参考链接:

  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605/09/t20160509_11330438.shtml

  三、亚投行赢得开门红

  自1月中旬开业至今,亚投行扎实推进,赢得了开门红。与世界银行签署联合融资框架协议,与亚洲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商讨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的合作,6月有望批准首批基础设施项目……回顾亚投行筹建历程,人们不难发现,亚投行开放包容的属性一直清晰明确。

  参考链接:

  http://intl.ce.cn/sjjj/qy/201605/09/t20160509_11328778.shtml

  四、有望成为亚投行新成员 香港如何把握重大机遇

  据香港媒体报道,在亚投行即将确定的新成员中,香港有可能占据一席之地。香港多位财经人士分析认为,为发挥香港在融资及各项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亚投行或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且有可能联同其他机构在港设立财资中心,这将有助于香港把握“一带一路”商机和稳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参考链接:

  http://intl.ce.cn/sjjj/qy/201605/11/t20160511_11465739.shtml

  五、亚行与亚投行签署谅解备忘录 促进联合融资项目

  在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理事会第49届年会召开之际,亚行行长中尾武彦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行长金立群5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为双方联合融资项目构建了平台。该谅解备忘录声明,亚行与亚投行同意在优势互补、创造附加值、加强制度建设、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加强彼此在战略和技术层面的合作,包括进行联合融资。

  参考链接:

  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1605/04/t20160504_11183912.shtml

  六、亚投行副行长:亚投行在正确时间来到了正确位置

  4月13日,世界银行行长金墉与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在华盛顿签署了两个机构间首个联合融资框架协议,为双方的合作项目制定了大致联合融资参数,为今后双方合作打下基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丹尼·亚历山大19日在北京表示,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多重挑战,亚投行“在正确的时间来到了正确的位置”。

  参考链接:

  http://intl.ce.cn/sjjj/qy/201604/20/t20160420_10682569.shtml

(责任编辑:吴新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