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经济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媒体论坛”在巴成功举行

2015年11月18日 13: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11月17日,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在伊斯兰堡举行。图为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在会上致辞。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潇 摄

  

  11月17日,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在伊斯兰堡举行。图为巴中学会主席、中巴经济走廊议会特别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在会上致辞。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潇 摄

  中国经济网伊斯兰堡11月18日讯(记者杨潇 梁桐)11月17日,由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和巴中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巴中学会主席、中巴经济走廊议会特别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萨义德(Mushahid Hussain Sayed)和巴基斯坦新闻部部长佩尔韦兹-拉希德(Pervez Rasheed)出席并致辞,巴基斯坦计划发展部部长艾山-伊克巴尔(Ahsan Iqbal)出席论坛闭幕式并做总结发言。

  孙卫东大使表示,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旗舰项目,备受中巴两国媒体关注。它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愿景,中巴经济走廊是两国政府间的共识以及两国人民的期待,将中巴之间兄弟般的友好关系拉得更近,也为中巴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平台,中巴经济走廊为两国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除了带动两国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和瓜达尔港四大领域的合作之外,未来还有望扩展至金融、科技、教育、扶贫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三是机遇,中巴经济走廊建立在开放和共赢的基础之上,不仅将惠及中巴两国人民,而且还有助于为整个地区乃至全世界带来和平、繁荣和福祉。

  孙大使介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目前正顺利推进。近期,第五次联合合作委员会会议在卡拉奇成功召开,与会双方达成一系列共识,仅在能源领域就有包括卡西姆港热电站在内的诸多项目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其他项目也已基本实现了融资关闭。孙大使引用古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指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保证走廊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孙大使说,他近期在走访巴基斯坦西部城市奎达时,亲身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媒体、军队和普通民众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参与热情,他也希望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媒体能够加强合作,助力两国在走廊建设上的全面深入合作。

  巴基斯坦计划发展部部长伊克巴尔在总结发言中称,中巴经济走廊对于巴基斯坦是“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也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他指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使两国关系从重政治、轻经济的不对称格局演变为政治与经济合作齐头并进的理想状态,推动巴基斯坦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促进两国民间交流和社会发展。

  11月17日,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在伊斯兰堡举行。图为中国经济网总编辑崔军在会上进行主旨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潇 摄

  中国经济网总编辑崔军在发言中就中巴媒体合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两国媒体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助推器;二是加强媒体转型和新媒体发展方面交流;三是开展实质性合作,为中巴经济走廊打造新闻和信息平台。

  11月17日,中巴经济走廊媒体论坛在伊斯兰堡举行。图为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孙卫东(左五),巴中学会主席、中巴经济走廊议会特别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左六)和巴基斯坦新闻部部长拉希德(右五)与参会的中国主流媒体代表在会后合影留念,其中右二为中国经济网总编辑崔军。记者 梁桐 摄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巴两国媒体代表就中巴经济走廊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包括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时报》、中国经济网等中方媒体,以及来自《新闻报》、《国民报》、《黎明报》、24频道电视台、GEO电视台等巴方主流媒体的资深记者和编辑等。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