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经济日报评出2017年度十大国际经济新闻

2017年12月28日 11:4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连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2月28日讯(记者 连俊)2017年,世界经济进入相对强势复苏轨道。进入二季度后,多家机构调高了对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期。但是,世界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仍未解决,威胁增长的主要风险存在已久,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收缩货币,可能演化为“灰犀牛”风险,对此依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世界经济一年的进程,《经济日报》日前评出“2017年十大国际经济新闻”。本次评选活动在经济日报微信公号和中国经济网微信公号推出投票,广大读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根据投票比例和报社评议,最终选出了今年的“十大国际经济新闻”。

    2017年十大国际经济新闻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经济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器” 国际机构纷纷点赞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恰如一颗“定心丸”,对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增长预期起到重要作用。进入二季度后,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合组织在内的多家国际机构,调升了对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的预期。

  3、世界经济复苏向好势头比较突出 增速近10年来最快

  在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10个年头,世界经济复苏向好势头比较突出。二季度至今,多家国际组织上调世界经济今明两年增长预期。IMF指出,今年全球75%的经济体增速都将加快,成为全球经济近10年来最大范围的增长提速。全球经济活动的回升力度继续增强。不过,有关研究也指出全球经济尽管目前有所复苏,但仍然面临一些风险因素。尤其是全球债务问题仍是经济发展一大隐患。据IMF预测,2018年全球债务规模逼近70万亿美元大关。

  4、中国倡议为全球化进程指明方向 

  今年以来,中方发出了引领全球化方向的时代强音。习主席年初的达沃斯之行,为世界各国提振了信心,给全球化进程指明了方向。习主席在演讲中指出,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开全球化的历史倒车行不通。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隔绝了阳光和空气。习主席还提出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化再平衡的中国方案,呼吁联手打造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习主席的讲话在全球引起广泛共鸣。一年来,从达沃斯到日内瓦,从汉堡到岘港,中国正在成为国际体系变革最 为积极的因素,正在成为完善全球治理最为活跃的动力。

  5、中美元首引领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今年以来,习主席与特朗普总统多次会晤、通话通信,为世界上这对最复杂、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发挥了战略稳定作用。特朗普总统上任后不久,中美元首就举行海湖庄园会晤,确立了涵盖中美关系各个领域的4个高级别对话机制,商定了主要方向的合作规划,实现了中美关系的平稳过渡和良好开局。中共十九大闭幕不久,特朗普总统对华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同意在互利互惠基础上拓展广泛领域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妥善管控分歧,访问期间中美双方还签下创纪录的经贸大单。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彼此良性互动,致力合作共赢,是向国际社会发出的积极信号,也将为各方带来正面预期,不仅对中美双方有利,符合两国人民利益,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6、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收紧 全球流动性恐受影响

  今年以来,美联储升息步伐出现提速,并正式提出缩减资产负债表(“缩表”)计划,欧元区和日本的货币宽松步伐也出现一定的停滞转向。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预期走强,使全球流动性出现持续收紧。尤其是市场预期颇高的美联储“缩表”,其主要作用直接体现在回收流动性上,进而带动跨境资本向发达经济体回流。对那些外债水平较高、经济增长乏力、外汇储备不足的国家而言,回流造成的紧缩可能酝酿出新的债务危机,并给本国及周边区域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7、科技和资本的“新宠儿” 全球掀起“人工智能热”

  融合了多门复杂学科于一体的人工智能(AI)技术,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科技界和资本界追逐的“新宠儿”。数据显示,2012-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新增5154家,是此前12年的1.75倍。不过,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才起步,各项技术指标都没有固定标准对其加以限制,因此导致了“人工智能”概念滥用,行业内部虚火旺盛。已有观点提出,风口之上的人工智能虚火正旺,如果一拥而上、盲目跟风,恐怕AI热潮很快就会变成寒潮。

  8、“一带一路”成为最受欢迎国际公共产品

  今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29位外国国家元首和首脑齐聚北京,130多个国家的高级代表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踊跃参会。论坛达成5大类、76大项、270多项合作成果。“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中方已经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全面展开,不仅对全球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影响,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和持久动力。

  9、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举行 中国提出“金砖+”合作理念

  10年来,金砖国家践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金砖合作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厦门会晤中,习主席提出“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三条重要启示,指明未来金砖合作方向,奏响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的乐章。中方提出了“金砖+”的合作理念,举行了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展现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坚定信念、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坚定决心、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姿态。

  10、全球气候治理艰难前行 中国贡献世界点赞

  今年6月,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在全球气候行动迫在眉睫和全球气候谈判进入关键时期的背景下,此举遭到了各方批评。当今世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大势所趋。与美国的退出行动相比,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中的贡献和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受到各国赞扬。中国以身垂范,用实际行动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责任编辑:于跃)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