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ce专稿 > 独家稿件-综合类 > 正文
中经搜索

《财富》世界五百强:美的成功在于投身“全球化”

2017年12月07日 08: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张建军

  在美的科技月,参观者正与库卡机器人互动。

本报记者 张建军摄

  12月7日,在2017年《财富》全球论坛圆桌早餐会上,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和先正达等世界500强企业的领导人讨论了《发展中的全球化战略:跨境融合、伙伴关系与有机增长》等话题。在这些方面,美的已经做了大量准备。

  在经过广东顺德北滘的105国道边上,一片不显眼的建筑群静静地矗立——这里是美的全球创新中心。在花园式建筑的公共休息空间里,常有不同国家的专家一起聊天、喝咖啡。这处总投资30亿元、占地400亩、可容纳万名科研人员同时办公的地方,曾是美的风扇生产基地,而风扇恰恰是美的进入家电市场的第一款产品。

  从劳动密集型的厂房到人才济济的创新基地,这种演变显露出美的破局思路——不再留恋于大规模、低成本的增长模式,而是围绕“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三大战略主轴,进行科研创新、提升效率,以取得在竞争中的主动权和未来的技术引领地位。“美的有无数个战略,但核心战略就是‘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方洪波这样说。

  作为连续两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唯一一家中国家电企业,美的业绩一向亮眼,仅2017年前3季度的营业收入就已超过1800亿元,每年向全球用户提供3亿台家电、向全球厂家提供3亿个核心零部件……然而,其近年频频出现在国际市场聚光灯下,却更多是因为其在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布局:收购库卡、控股高创、与安川合作……不到两年时间,这个曾经的家电巨擘,已迅速崛起为国际化科技巨头。

  “通过与库卡、高创、安川等巨头合作,不仅收获了世界领先的工业及医疗机器人制造、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美的在家电领域积累的经验与市场资源,也将与合作企业产生可观的协同效应。”方洪波说。

  近日,在普华永道旗下管理咨询机构思略特(Strategy&)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研究报告》中,列举了全球研发支出最高的1000家上市公司,美的集团位列165位。为推动集团科技转型向纵深发展,2016年美的在科技上投入了60亿元,美国路易维尔研发中心、美国硅谷未来技术中心、欧洲研发和创新中心相继落成。这显示出美的从产品国际化到研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据介绍,目前美的已引入了德、美、日、韩、新加坡等多国专家及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的科研人才,研发人员整体超过10000人,先行研究人员占开发人员比例达10%。在建设自主研发团队之余,美的还请了大量“外援”,与近100家世界级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科技公司建立深度技术合作。

  企业要基业长青,要有能够颠覆行业的核心技术。近两年全球正以科技资源为核心,开展新一轮创新资源配置,以“工业4.0”“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为代表,国际制造巨头们的竞争暗流涌动。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创新成了美的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美的并没有通过简单的并购直接获取核心技术,而是从2011年起就不断调整自己的科研战略,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布局全球科研网络,加速科研转型升级,为未来发展埋下伏笔。过去5年,美的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逐年增长,累计已达200亿元,并建立了全球研发网络:在全球8个国家共计设立了20个研发中心,11个在中国,9个在国外。国外研发中心位于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奥地利等地,以实现全球协同研发,美的集团的雄心从其全球研发网络布局可见一斑。

  为了更好地实践中长期的研发,美的还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致力于研究3年以上中长期基础性、颠覆性、共性技术。在产品层面,则通过各地生产和研究机构的协同研发,实现应用性的产品创新。数据显示,5年以来,集团共计申请专利3.2万件。

  通过探索和实践,美的放眼未来,一步步打造出符合人机新生态未来的跨界经营模式,并以坚实的研发系统夯实核心技术实力。“如果把它们连接起来,未来能实现更大价值,这就是美的全球化之路。”方洪波说。(经济日报记者 张建军)


(责任编辑:于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